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石油政工研究》2008,(3):77-77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相似文献   

2.
读《老子》一书,开篇即遇到一个老大的疑惑。《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既“无为”,又怎么能“无不为”呢, 原来老子讲的“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干。正如庄子说的:“清静因应,无所不为,谓之德人。”《老子》说:“图难于易,为大于细。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里,我们就可以略知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了。南怀谨老师说:“实际上道家的‘无为’,也就是‘无不为’,以道家的精神做事做人,做到外表看来不着痕迹,不费周章。譬如盖一栋房子,就在最初,把这栋房子将来可能发生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无为”学说似有几分当代西方所谓“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的政府”的小政府主义的意味。然而,《老子》的“无为”并不局限于政治学领域,它所要“无”的是文明社会的本质规定性。《老子》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此处的“为学”主要指学礼,此点《庄子·知北游》阐发得明白:“‘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道也’,故曰:‘为道者日损。’”《老子》五十七章又说:“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在;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这里的“法物”二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中仅存“物”字,而傅奕本、景福本中作“法令”,在《淮南子·道应训》、《文子·道原》、《史记·酷吏列传》和《后汉书·东荑传》的引文中也并作“法令”。显然,《老子》的“无为”是对文明社会的生产技艺、生产工具、礼仪规范和法令制度的否定,其所心向往之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正是无为思想的具象化图解。《老子》无为社会的理想,既是对远古蒙昧社会的挽歌,又是对现实文明社会的谤文。  相似文献   

4.
在河南三门峡,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有两件事:一是2000多年前,先哲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二是建国初期修建的三门峡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由此而名扬天下,同时也记载着共和国发展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5.
韩东 《董事会》2009,(11):108-108
最近一期的《SOH0小报》上有吴思的一个访谈,谈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圣贤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对统治者说话的,搞“进言”或“训诫”,一种则是对老百姓说话,后者如耶酥。中国古代的圣贤,无论孔孟还是老子,  相似文献   

6.
领导的素质修养———《老子》领导艺术再探严峰《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智慧,其中关于领导素质的论述尤为精到。关于领导素质修养,老子着重从身体健康、道德高尚、智能卓绝几个方面提出了修养之道。一是在身体素质方面,老子主张养生。撮其大要:①“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智慧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军事学、政治学和管理学思想.本文试就《老子》中独特的领导艺术略作阐释.一,“道家者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老子》是一部治国安邦的管理书.所谓“南面之术”,系指统治之术、领导之术、指挥之术也.《老子》二十七章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段话可谓《老子》领导艺术之纲.“善数”(善于言谈,使之无瑕可击)讲的是领导素质问题;“善数”(善于计算,却不依赖筹码),讲的是领导职能问题;“善行”(善于行动者,却不留痕迹),讲的是指挥艺术问题;“善闭”(善于闭合,不用门闩却使人打不开),讲的是管理控制的问题;“常善救人”(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根本无用的人),讲的是用人之道问题.二,“为无为,则无不治”——领导者的治理技巧.《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有所为,“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圣人无为故无败”(六十四章),“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都反映《老子》的“  相似文献   

8.
《轴承工业》2007,(11):1-1
说起《道德经》,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但说起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档案管理工作,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老子曾是周王朝的藏书令,相当于现在的档案馆馆长,正是这一工作让老子有机会全面了解周王朝的礼仪制度,也才有了后来“孔子入周问礼”的典故。由此可见,档案管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一项重要工作了。  相似文献   

9.
韩辉 《中国电业》2010,(11):97-9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出自《老子》,意思是说送鱼给别人,不如告诉他捕鱼的方法。因为“授人以鱼,仅三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之用”。老子这一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同时也被教育界奉为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封建社会明朝万历年间的洪应明,从古代儒、道、释诸子圣贤的思想体系中汲取养分,以语录格言警句为体例,编撰了《菜根谭》一书。他在参悟老子《道德经》时曾说道:"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  相似文献   

11.
士气是作战的要务,也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重要问题.先秦兵家十分重视士气问题,将“激气”作为“用兵之道”“为将之道”之一.一、“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注重人的因素,关切人的价值,是先秦兵家激气的哲学基础.像其他诸子百家一样,先秦兵家认为人是最宝贵的.1.人贵思想.先秦诸子大都注重人的价值,认为人贵.《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认为人是宇宙中四大之一,与天地同为一大,而非与物同等,实高出于物之上,但并未突出人的第一大,基本上还是与天地并列.讲人的卓  相似文献   

12.
叶波 《工业会计》2008,(9):31-31
老子《道德经》第33章中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是说,聪明的人应该既能正确认识别人,又能正确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与《老子》略有不同,庄子更倾心于一种无为的精神境界。《庄子·刻意》日:“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焉则平易矣。”《庄子·大宗师》假借孔子之口曰:“(方外之人)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  相似文献   

14.
老·庄之道     
正老子《道德经》以五千字而绝天下。老子给后世留下一幅大名鼎鼎的对联,上联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联是: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以"庄周梦蝶"飞进我们的脑海,以"安知鱼乐"让我们辗转反思,不得其解,以"物以乘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令我们的世界顿时豁朗无边。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道教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  相似文献   

15.
晓红 《车间管理》1997,(3):46-47
无论是日本富士通电气公司每年一期的“45岁研修班”:或是日本电气公司的“企业内部留学制度”,或是东洋公司推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都有一项干部职工整体素质修养课,修养课中有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书目主要有《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菜根谭》等。事实上,这些书籍一直是日本战后长盛不衰的畅销书。  相似文献   

16.
张华强 《董事会》2013,(3):96-97
守住正当经营管理的底线就是讲大是大非,而不是对临界问题纠缠不清。同时,内部监督要不断研究新问题,洞悉新情况,使得在经营指标上"以智文其过"者难以过关,而不能总是以没有先例为由姑息迁就"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这句话,是说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避免这样做才是国家的福气。治企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是其中的一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优良的品德就像水。水的品德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去争,处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的品德接近于“完满的道德。”它居于不争之地,容纳别人所不能容纳的东西而保持深沉渊默;奉献出真挚、仁爱;言而有信,像潮起潮落一样有准则;乐于平正行事,办事柔能克刚,贵在能;随机遇而静,动静有时。正因为不争,所以水没有忧虑。水是自然界最普遍…  相似文献   

18.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这句《贤》出自老子。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注重细节就会影响大事,即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贤》意在教育人们要重视细节,实践细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将“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企业化的主要观念之一,正在全系统弘扬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纺织》2009,(1):12-12
2008已经过去,回望这一年纺织行业的潮起潮落,不免有些百感交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一句国人耳熟能详的出自《老子》的古语,它浓缩了深刻的哲理:在面临灾祸时,不要太过于悲观,认为没有出路;在面临福事时,也不要过于乐观,要有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0.
1《老子》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善就有恶,善恶二元对立,构成人类文明惊心动魄的大搏斗。善失败过无数次,但善总会重新站立起来;恶也失败过无数次,但恶同样总会卷土重来。善恶厮杀得天昏地暗,至今未见分晓。人们希望善胜利,并且一直是这样希望的,因此,善最终会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