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提出改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流程的分析,发现农村信用社有内部管理混乱、借款信用环境恶劣、地方政策干预、贷款审核不严格等几个突出问题.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存在问题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
崔建梅 《经济师》2004,(2):272-272
目前 ,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经营目标是如何降低不良贷款 ,提高资产质量 ,降低金融风险。而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环境 ,提高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 ,是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为了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又有利于信用社的信贷管理 ,防止风险贷款的增长 ,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就有必要对所支持企业、农户的生产项目、信用程度、发展前景等进行传统的产前、产中、产后“三查” ,以保证贷款的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在此同时 ,为防不测 ,还必须考虑到一旦发生风险所要采取补救的有效方法 ,避免信用社的资产损失 ,为此 ,本文对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  相似文献   

3.
郭林田  高建伟 《经济师》1999,(12):82-83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点多、面广、经营灵活的优势,但时至今日苦于无自身的行业管理组织,把农民自己的银行变成了官办金融机构,改变了其办社的宗旨和服务方向,使得优势转变成了劣势,遭受到更多的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因素的干扰和侵袭。随着经济转轨速度的加快,这些多年淤积的金融风险集中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每况愈下,不良贷款比例超标严重,已危及到生存和发展。防范和化解农信社的不良资产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一、不良贷款的现状以国定贫困县五台县为例,截至1998年末,全县农…  相似文献   

4.
葛伏龙  林咸刚 《经济师》2001,(2):193-193
清收非正常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脱钩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强了行业的自律管理,制订、完善了一系列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了“两清”力度,通过多方努力,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纪律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寻找各种清收渠道,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职工在“两清”攻坚中思想认识、工作态度、信贷管理水平、经济、市场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系统还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和应收利息无法收回。部分信用社前清后增,不良贷款绝对额有增无减,不良贷款率高达百分之五…  相似文献   

5.
葛伏龙 《经济师》2001,(9):223-223
一、当前清收不良贷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不良贷款清收进度慢 ,效果不佳 ,甚至前清后增 ,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国家的宏观经济、市场、贷户信用观念不好等因素外 ,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信贷人员的畏难、厌战情绪 ,严重阻碍了不良贷款的收回。随着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和持久进行 ,部分贷款越来越难收 ,碰到的问题、困难和障碍也越来越大 ,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因此 ,造成了部分信贷员畏难厌战。主要表现有 :①对历史遗留的陈欠贷款清收不积极 ,使之成为“千年不赖 ,万年不还”的债务 ,长期挂着。② )人情贷款不敢清收。大凡人情贷款 ,绝大…  相似文献   

6.
尤兴君 《经济视角》2005,(10):32-3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信用社自身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为保证亏损社和微盈社吸收股本金,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标准,有的地方政府还在预算内拨给亏损社和微盈社财政补贴款。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下降比例小,清收难度大,清收成本高,在清收不良贷款中遇到一些问题仍需地方政府帮助解决。笔者以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为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社加强不良贷款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社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来自内部、外部及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一直居高不下,它就像肿瘤一样侵蚀着信用社的肌体。造成信用社负债严重,经营风险加大,严重危及着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今天",制止不良贷款,保全信贷资产"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因素,除积极营造有利于化解与防范不良贷款风险的外部环境外,农信社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建立健全清收约束激励机制、完善农信社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不良贷款的监控机制、提高员工素质等,改善与提升资产质量,实现农信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信用社自1951年成立至今已经有六十多年,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不断发展、改革,本文针对不良贷款,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6)
不良贷款的形成总是与贷款环节控制失效紧密相关,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要改善资产质量、遏制不良贷款集中暴露的趋势,必须找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攀国刚  张莉莉 《经济师》2002,(4):221-221
文章分析了不良贷款剥离后 ,一些金融机构又出现了新的不良贷款的原因 ,提出了强化监测力度、实施分类管理、集中处置和严格把关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玉芝 《经济师》2002,(9):236-236
大量不良资产使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文章分析了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提出了积极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韩付军 《经济师》2006,(2):290-290
经营风险导致金融风险无处不在,坏账是金融风险的集中体现。因而,不良贷款盘活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课题,它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持续稳健经营的需要。为了确保盘活效果,在不良贷款盘活过程中,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应当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与贷户的关系对  相似文献   

14.
从不良贷款的成因谈盘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如何  王卫东 《经济师》2003,(6):223-223
文章分析了农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制定了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6.
龚海雯 《经济师》2001,(12):231-231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存在的原因1.业务经营较为困难 ,积聚的风险增大。 1996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合作金融组织 ,并决定农村信用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将业务交由县联社管理 ,金融监管交由人民银行承担。行社脱钩后 ,农村信用社原来隐藏的诸如历史包袱沉重、业务经营较为困难、经营机制不活、内部管理亟待加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开始全部浮出水面。一是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健全规范财务、贷款、人事、工资、奖惩、考核等内控制度 ,信贷管理上存在着审贷不分、贷款担保抵押不落实、权力贷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圆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春城 《经济师》2003,(4):205-205
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内、外部原因 ,并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提出了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徐惠林 《经济师》2001,(4):130-131
一、我国国有商业不良贷款的成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银行内部自身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不高、决策失误的原因,也有银行外部微观经济主体企业预算软约束、信用意识不强、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1998年初人行行长指出:我们一逾两足呆三类,总额至1997年底已达25%。改革开放20年来,国企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1980年国企的资产负债率为18.7%,其中流动资产负债率为48.1%,到1994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表明,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9%,其中资产贷款的负债率为70%,到1995年,全部独立核算的87905家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29668个,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现象发生呢?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企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