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截至1999年底,两大集团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约为419.8万吨/年,共生产润滑油248万吨;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润滑油总生产能力为80万吨/年,产量为50万吨左右.润滑油的市场供需态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全国各大区块润滑油生产消费能力分布很不均衡,西北地区消费量较小,产量却最大;西南地区产量很小,供不应求的态势也最突出;华东地区是最大的地区润滑油消费市场。二是全国供需不平衡,制品较大。从市场结构来看,1999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市场占有率为70%左右,但仍以中档油为主,外国石油公司占高档油市场份额的80%。外国石油公司已经密切关注中档油市场,开展了“下攻中档油”的策略。国内主要品牌也不示弱,纷纷采取“上攻高档油”的策略。但是国内品牌过多、过杂,不利于与外国品牌的竞争。为此,国内企业一定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以积极的营销策略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后,润滑油市场面临新的竞争形势,在分析润滑油行业及润滑油市场特点的基础上,说明润滑油消费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根据国外大石油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国内企业的新战略;营销联盟,连锁经营和网上营销。  相似文献   

3.
国内润滑油市场现状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及质量,成品润滑油构成及质量,分析了我国润滑油市场基本状况,认为润滑油在总量上可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少,润滑油品升级换代缓慢,缺乏分析评定体系,独资或合资及地方润滑油调合厂生产能力占相当比重,世界著名的油公司占领了高档润滑油市场。建议今后加强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建立润滑油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的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润滑油市场目前的特点是: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润滑油调合能力严重过剩;市场呈“三足鼎立”之势,竞争激烈:国外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地方调合厂分别占据润滑油的高、中、低档三个市场,国有的润滑油企业具有资源丰富,拥有添加剂生产基地,以及科研力量雄厚,加工设备齐全等优势,但仍面临发展的巨大困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正视挑战,全方位迎接挑战,在改革中创新,是中国国有润滑油企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建议:(1)发挥资源优势,实行总量调控和产品结构调整;(2)科学营销,积极拓展市场网络;加强服务与用户的沟通;(3)努力培育强势品牌,树立顶尖品牌,上乘服务的新形象;(4)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5)通过科学管理,压缩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6)两大集团联手合作;共同维护市场,提升效益;(7)努力探索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利用两种资源,开避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中国国有润滑油企业赢得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范明亮 《中国石化》2003,(10):40-41
2002年,山东烟台石油公司销售润滑油3.65万吨,实现利润300多万元。今年以来,又一路高歌,截至6月底,润滑油销量达到2.4万吨,实现毛利117万元,润滑油销量占全省的1/3以上。一个地市公司,能把润滑油营销工作搞到如此红火的程度,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诀?日前,笔者对其进行调查后,认为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7.
自1992年9月中国润滑油价格放开后,低档润滑油在市场中的比重上升且价格一度大幅上扬,进口润滑油数量也逐年增加。1994年以来,润滑油价格回落,市场趋向平稳。目前中国润滑油调合厂数量过多、规模太小,产品质量和品种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鉴于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润滑油市场改革,加强润滑油市场整顿,严格润滑油企业的行业标准和产品的质量认证制度。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润滑油需求的增长率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00年中国润滑油的实际消费量将从1994年的218万吨增加到300多万吨。  相似文献   

8.
2003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的中国润滑油市场精彩纷呈,其突出特点是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品牌长久以来在高档润滑油独领风骚的局面正在动摇,一批国产品牌开始重拳出击,抗衡跨国石油巨头,创建中国的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生产的润滑油在品种及质量上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家已决定提高中高档润滑油比例,同时迅速发展多级油和汽柴机通用润滑油。国内现有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润滑油增长的需求,预计今后几年润滑油短缺的情况将逐步明显。目前国内和亚太地区坏烷基润滑油类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充分利用环烷基原油的资源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走向成熟的中国润滑油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中国润滑油市场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鱼龙混杂”逐步向规范化发展,形成了目前国有润滑油企业、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市场特征体现为润滑油需求快速增长高档产品发展较快,但产品级别跨度大,低档产品仍有大量市场;消费行为有待于引导;国内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进军高端市场。展望市场前景,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促进汽车和机械工业等润滑油相关行业的发展,人们的用油水平将相对提高,环保和节能要求的加强会促进润滑油的升级换代,消费理念的成熟和消费模式的悄然改变使企业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价值链的竞争,产品同质化趋势导致润滑油企业比拼内功。中国的润滑油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谁顺应了市场发展,谁将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国内润滑油市场现状分析1润滑油市场概况2003年我国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之后,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的润滑油消费国,全年润滑油消费量达400万t,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人民币。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专家预计中国润滑油消费将保持年均增长3%以上。目前,国内市场上润滑油厂商林立,主要包括三大类:  相似文献   

13.
二季度市场回顾1.需求(1)沥青:同比增长,炼厂和中间商库存高涨,出货不畅二季度,沥青表观消费量同比和环比均增加,主要表现在各环节沥青库存增长较快,实际终端消费需求却不理想。二季度终端需求持续低迷的原因主要是:1)进入4月份各地冬储需求告一段落,而下游道路工程尚未大规模施工,沥青需求开始转淡;2)从5月中后期开始,市场进入多雨季节,各  相似文献   

14.
轴承与齿轮的快速转动,带动了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也促进了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发育壮大。但润滑油市场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低端市场“杂牌军”鱼龙混杂;高端市场“洋品牌”乘虚而入;以中国石油“昆仑”和中国石化“长城”为代表的国产润滑油,在“夹缝”之中艰难发展。业内人士由此呼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汽摩配》2007,(2):54-55
2006年底,中国将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对外资全面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毫无疑问,外来石油石化公司在中国  相似文献   

16.
谢卫列 《董事会》2005,(2):70-72
21世纪的中国电视行业发展方兴未艾,其基本架构是:央视、省市区(卫视)、城市台三足鼎立,电视台368家,频道2058套,全国日均收看频道69个;且均已构成有线、无线、卫星等瞬间媒介传播平台;电视普及率近95%,潜在收视人口达到11.5亿(其中有效目标受众5.6亿)、观众绝对总量占全球总数的20%强;根据权威机构的测算,全国电视观众日均收视时长为179分钟;在全国收视份额排位前20名的频道中,  相似文献   

17.
1.需求(1)沥青2010年1月份,北方冬储需求大面积释放,加之南方大量工程春节前赶工,终端需求集中释放,沥青市场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基础油生产大国,每年基础油产量有近300万吨,同时每年还进口几十万吨润滑油基础油。中国市场的基础油品种多,有来自不同原油的基础油(如石蜡基、中间基和环烷基),有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的基础油(如老三套工艺以及加氢工艺基础油)。在众多的基础油面前,基础油的用户、生产商和贸易商基础油对规格标准有着不同理解,国外进口基础油多称一次加氢油和两次加氢油,国内生产的基础油多按中石化的企业标准生产(如HVI和MVI等),而很多用户却参考美国API的分类(如Ⅰ族或Ⅱ族)。对基础油的不同称谓实际上也部分代表了从不同角度对基础油规格的理解。认为,中国现行的基础油规格应向流行的API的基础油分类同时存在的还有API基础油发动机油互换规则(见表3)。举例来说,若某种属于I族的基础油并以某种添加剂为配方的油品通过了CF-4全套台架试验,那么其他属于Ⅰ族或Ⅱ族基础油也能以该添加剂为配方达到CF-4性能,不用再做任何CF-4所要求的台架试验如Cat-1K等。这正是API对基础油分类的用心所在,也体现了其优越之处。  相似文献   

19.
回顾1.需求12月份是中国冬季石油需求的高峰季节。2009年12月份,虽然受到北方大雪以及国内大部分地区遭遇寒冬的影响,但由于经济持续复苏回暖,中国的石油消费总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估计达到115.23万吨/日,环比微降0.14%,同比增长11.40%。  相似文献   

20.
回顾 1.需求 2005年12月份,国内石油需求进入冬季高峰,石油消费进一步攀升到88.50万吨/日的历史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长6.2%左右.其中,化工轻油需求增长加快,继续成为引领国内石油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油品;煤油需求呈现季节性下降;随着天气的转冷,LPG和燃料油的需求开始大幅度攀升,达到一年中的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