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我国传统货币理论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货币理论只适用于金属货币经济。在信用货币条件下,其基本结论不能成立。本文在分析我国传统货币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货币的本质不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是信用的观点。同时又对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货币本质:制度演进视角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货币政策的争论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货币本质问题。以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为基础,从制度演进的角度对货币本质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电子货币出现所引起的货币理论变革的趋向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赵建 《西部金融》2006,(10):24-25
本文从货币的契约角度探索了货币的本质,发现现代信用货币赋予给持有人所具有的债权性质和期权性质.其中可兑换货币,可以看作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对持有人的负债,而不可兑换货币则看作为货币当局赋予货币持有人具有法律强制效力的美式期权权证.契约角度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有助于揭开所谓的"货币的神秘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界定和分析了货币的国际国内职能及二者的关系,探讨了一种货币执行国际职能的条件,并从货币的国际国内职能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考察了当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信用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存在的根本缺陷及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在国家信用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存在严重缺陷的现实条件下,探讨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了分拆美元等货币的国际国内职能,迫使其退出国际流通领域,而由权威的国际金融机构创设一种专门履行国际职能的准国际货币的合理信性。在分拆货币的国际国内职能的前提条件下,提出了通过组建世界准中央银行和创设准国际货币的方式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5.
货币经济中的货币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分析散决策和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构成竞争或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是其信用关系,而作为其信用关系基础的货币是与价值同直接相联系的,由此决定这种货种经济中的所有宏观变量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而完全是由表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货币量和货信用关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纵观货币发展的历史长河,货币经历了从物物交换到电子货币的形态演变,每一次演变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和人们对货币形态特性的更高追求,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货币的本质职能。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货币应运而生,并以优质特性,成为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推进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应从战略视角进行考量和谋划,准确分析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具备的基础,深入剖析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密切跟踪数字货币最新进展,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循序渐进地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研究数字货币历史联系、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探讨务实推进货币体系改革思路.一是货币演变,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货币文化.二是各种货币形态,不论是传统货币,还是数字货币,都只是货币的躯壳,货币生命力和灵魂是它的流通情况、价值意义和购买力.三是因技术先进而产生的数字货币替代,并没有改变信用货币的内涵,数字货币替代必须遵循货币运行机理,确保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四是数字货币影响是复杂的,将改变货币形态结构,但不大可能改变全球货币体系和国际经济格局.五是建立数字经济市场秩序,既要防范过于集中垄断产生的风险,也要防范"去中心化"产生的风险.六是全球面临"多元需求多重巧合"挑战和机遇,需要妥善处理五大关系,探讨"球本位"交易媒介.将人类社会"信任、信心、信用"与全球发展、全球规划、全球资源内在价值联系并为依托,研究"球本位"货币体系,为后"金本位""银本位"和"国家地区信用货币"体系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现代信用体系建立之后,开始摆脱贵金属的制约.信用不仅扩大了货币的内涵,也创造了货币,从而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和规模.从会计学角度,实际上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过程,也是资产负债不断扩大的过程,但是在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货币的增长是有极限的.任何环节的债务如果不能偿还,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挤兑风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克鲁格曼、列特尔和党爱民等学者的研究文献解读,有了补充货币及其社区货币中国试运行的四种选择路径:公益互助性的城市社区货币所昭示的时间经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农村流行的道义性“社区货币”中硬塞进一个信用券证无助于扶贫济困;以名目繁多的消费券为主要标志的社会分红试验显示出全民分红逐渐推广的重要迹象;对网络虚拟货币突破货币发行政府垄断之“门”的小小缺口,宜疏不宜堵。  相似文献   

10.
货币与信用作为金融的两大根基,对它的充分理解可以大大加强我们对金融乃至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把握.然而货币与信用又是两大最抽象的金融范畴,人们对其运行机理往往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含混状态.比如:怎样理解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是央行欠人们的债务;央行作为信用货币的唯一发行机构又是凭借什么发行信用货币的,央行是否可以直接发行货币用以自己的日常开支呢?诸如此类问题,举不胜举.本文就是出于有效解答这些问题的目的,通过对现实中纷繁复杂的货币运行状况的高度抽象概括,为读者提炼出现代信用货币运行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1.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两个金融子市场,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除了这两个市场的合理均衡发展及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之外,我们还应促进两市场间的有效资金互动其一,选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最优互动点,我们认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国债回购市场是两个较好的选择;其二,在选定的互动点上,设计更有利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互动的市场微观机制,如建立信用中介网络和引进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8-2014年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数据,研究了公司的慈善性行为是否得到证券投资基金的认可,同时考虑了企业的产权性质和公司的治理水平的差异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的慈善性捐赠行为会导致基金的增持,而该效应在民营企业显著,而且公司的慈善性捐赠行为能够增加公司未来的业绩,进一步发现基金的持股行为能够增强该效应,并发现只有在代理成本较低组,公司慈善捐赠对公司的未来业绩的影响更加明显。企业产权制度差异和企业的自身公司治理水平也是影响公司的慈善性捐赠及其经济后果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企业自身也要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规范企业的决策和运行程序。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知识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管理是知识的重要内容;知识管理是企业内在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发生的钱荒,表面上看是市场缺钱,实际上有着深刻的背景。钱荒对经济面的影响虽然是局部的和短期的,但仍然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存款乘数和货币总量乘数,二的本质都是部分准备制度;分母是准备率与漏损率之和减去之积的存款乘数,本质上反映的是银行最后得到的准备金占最初流入现金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企业价值是企业项目的现值之和,其本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对企业价值最大化本质的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二是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17.
货币供应量仍是现阶段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认为新经济与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量不宜继续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从货币的内生性、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以及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等因素考虑,以及从货币供应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等方面综合分析,货币供应量应仍是我国目前最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8.
货币神奇论     
作为系统地研究和阐述了货币神奇论的产生、盛行、衰落与反复,提出了货币神奇论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提出了货币的四种吸引力,货币辐射的三种新作用;拜金主义是货币神奇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具体表现,拜金主义流行的主要形式及其危害。反对和抵制货币神奇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金钱观,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研究货币在社会各阶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论人才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在高等教育文凭的信号示意作用失灵时, 人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及其本质; 并且指出只有在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文凭含金量的基础上, 才能为产生更有效率的人才筛选机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吴隽 《西部金融》2014,(10):28-32
近两年来,资金利率保持较高水平,货币基金产品和渠道创新推进较快,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将导致金融脱媒深化,对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和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带来挑战,并影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本文介绍了货币基金产品的主要类型和业务模式,分析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