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迅速在全党全国造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援农业的热潮。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确保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农村金融是国家调节融通农村资金的有力杠杆,是支农资金的重要供应渠道。为农业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是农村金融部门的重要职责。因此,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千方百计组织农村资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投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八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投向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财政部门在支农意识、资金筹措、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有一个新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农村财政工作要发挥职能作用,研究财政支农政策和形势,调整资金投向和投量,主动支持并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本文拟就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谈几点建议。一、转变财政支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一是要树立战略观念,把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二是要把财政支农与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积极参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三是要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金异常紧缺的情况下,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是非常珍贵的。农业基本建设要办的事情很多,而现有的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有限的农业基建投资管好用好,珍惜“每一个铜板”,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这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农业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为此,本刊将陆续选登一些加强农业基建财务管理的经验,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把农业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4.
国家对农业投资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把农业推向市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此形势下,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应摆在什么位置?在资金投向上如何转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农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分析国家对农业投资的现状,谈谈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的建议。一、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的重要地位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就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者及农产品经营者给予各  相似文献   

5.
警惕农村资金“农转非”吴海,陈洪连如今,农村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真正把农业的"首位"落到实处,加大对农业的有效投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农村资金投向非农化问题日趋严重,对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已逐渐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经走访了解,资金"农转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投资力度,农业投资在国家基本建设和财政预算内资金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实施,农村基建投资将会越来越多。农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是否到位,关系到中央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农民能不能真正获益,资金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部门作为这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对农业基建项目的效果负有直接责任。为切实抓好农业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确保投资取得实效,必须加强对农业基建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  相似文献   

7.
一、严把“贷款投向关”,通过农村信用社把支农再贷款投放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近几年来,为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辽宁省铁岭市中心支行确立了把再贷款投放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的方向。为此,一是积极与地方党政和有关部门沟通,了解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重点,做到心中有数。由于经常保持信息沟通,地方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规划与措施,我们都能够比较及时、准确地掌握,为安排金融支农工作争取了主动权。二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测算资金需求量。每年都要及时组织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深入村屯对农民生产计划、种植品种、资金需求进行大…  相似文献   

8.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强化认识。首先要广泛开展宣传粮改和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的新政策、新规定,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其次,各级党政、粮食主管部门、农发行要紧密合作,保证将国务院政策落到实处,为农发行实现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调整信贷工作思路,转变资金供应操作方式。一是要转变观念。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后,“收多少粮,贷多少款;销多少粮,收回多少贷款本息”的原则体现的是既要保证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又要保证非保护价粮食按市场规律运行。农发行在收购资金供应上要按“购得进、销得出、不亏损”的原则掌握贷款发放,并不是无条件的敞开供应资金。二是要建立资金保证供应机制。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行,尽管粮食资金供应的商业性明显增强,但是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坚持政策,资金投向不能变,资金  相似文献   

9.
农业非正常贷款清收问题,已成为农业银行积极解决支持农业生产资金,加速农业生产资金周转,增强农业后劲的“肠梗阻”。所以清收农业非正常贷款是每个农金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现就农业非正常贷款“清收”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由于过去银行贷款管理偏松,监督不力,造成了农业贷款投向上的失误。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如下: 1.信用观念淡薄。建国以来,为了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连续发放了大量的农业贷款,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一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存在等待豁免的思想。行家都知道,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营管理》1990,(4):41-45
要对“八五”期间农业资金的需求量进行预测,首先要找出农业资金投入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联系。农业总产值是衡量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因此,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列出了1971-1988年的企业资金投入和农业总产值的情况(表略),通过两者之间的历史相关分析,探求生产函数关系,作为预测“八五”农业资金需求量的重要依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农业资金投入包括集体和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的价值,以及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没有包括国家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第二,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农业资金投入和农业总产值统一按1980年的价格为100计算。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信贷支农是农村信用社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农村、农业、农民是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要在信贷支农工作中,制定各种有效的措施,竭尽全力地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经营效益问题。农村信用社信贷的主要投向是“三农”贷款,由于农业贷款利率低,直接影响了信用社的经营效益。目前,农村信用执行的农业贷款利率,是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执行基准利率,如果是活期存款比重大的信用社,尚能保本经营;而定期存款比重大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贷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村资金向城镇中心地区分流。农业资金向工业及“三产”集中,农业投入逐渐递减,使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求量集中转向农业信贷资金,而农业信贷资金在需求膨胀、来源减少“二难”处境中,不可能实施对农村经济、农业生产面面俱到的全过程全方位支持,继续顺延计划经济时代农业信贷资金普洒杨柳水的信贷管理办法。农业信贷工作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突破口,集中资金,以资金规摸效  相似文献   

13.
资金形成体外循环是一种无形的运动,主要是由银行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和经营方式不科学而导致的。但是要使体外循环向体内循环归流,并不象人们在沉淀的信用规模上盘活一笔资金那么显著地反应出效益。要想使体外循环向体内循环归流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措施来保证我认为体外循环向体内循环归流的系统措施必须在国家对金融实行双向权威管理的条件下,硬化管理制度,强化有关管理方式来限制体外循环,保证其向体内循环归流。  相似文献   

14.
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的深入改革,促进了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商品生产的特点就是在分工分业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基地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这就要求逐步改变“小而全”的传统生产状况。家庭承包制是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它的局限性在于规模过小,经营分散,在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方面,都不适应商品经济的扩大再生产的要求。农村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从“小而全”到“小而专”,又从“小而专”到“大而专”的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活跃,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的弱质特性,日益明显。要克服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弱质特性,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走“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农业的道路。而“三高”农业的实质就是集约化、企业化、现代化农业。它需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去实现。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整体上看,农业、乡镇企业及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从局部上看,作为支农资金主渠道的农村信用社,尤其是部分县域农村信用社则出现资金富余难以投放的现象,从而形成全国农业资金匮乏与局部农村信用社资金富余的现状。同时,国家现行政策的要求,使有富余资金的县域农村信用社除支农外,其富余资金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加之,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所产生的利率倒挂等因素,反而使得县域农村信用社的富余资金产生负效益,使这些农村信用社资…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大量多元化的资金需求。但目前对“三农”的信贷资金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农村的资金需求。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信贷总量中,大约只有10%投向农村地区,其中投向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估计就占一半左右,相对于农业生产领域的信贷资金需求而言,显然还不能满足。  相似文献   

17.
为切实做好“粮食生产”这篇大文章,从2005年起,河南将抛弃农业综合开发“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粮食生产大县倾斜。这是从2005年1月8日召开的河南省扶贫开发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得到的消息。  相似文献   

18.
据笔者对豫西某县近百个家庭的调查,农民资金的投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自己教育投入,约占资金总投入的30%左右;二是建房购物投入,约占资金总投入的35%左右;三是养老医疗投入,约占资金总投入的10%左右;四是生产经营投入,约占资金总投入的20%左右;五是人情交往投入,占资金总投入的5%左右。农民生产经营资金投入明显偏低,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农业生产萎靡乏力、低产低效,后果令人担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正确引导农民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好,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投入。要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路、干部带头等方法,将农民的资金引导到发展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国家产业政策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一大批城市企业纷纷将资金投向广阔农村,农村土地规模化承包经营正在走向集约化的道路.农业企业快速发展,村集体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了一部分集体土地的承包金和管理费等收入.农村中的村级垫税和义务教育债务的逐步化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压力,已有一部分村摆脱了债务困扰,形成了资金结存.如何管好盘活的村集体经济资金,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非农现象"看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迹象,那就是“非农化”或“农转非”现象。一些本来属于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改变了行业属性,一些现在尚在农业板块的公司不断将存量或增量资金投向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