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地勘系统贯彻落实《决定》一年来,地勘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改革促进了发展;二是要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积极主动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要坚持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决定》,加快地勘经济发展的建议:一要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的主力军作用,保持队伍的稳定;二要继续落实好国家给予地勘单位的改革优惠政策;三是尽快出台与《决定》相关的配套文件;四是进一步加强地勘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2.
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化经营后,经营理念的突破成了地勘经济发展,地勘单位在市场浪潮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文章认为,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是地勘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战略思路突破是地勘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源开发是地勘经济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文章分别就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操作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是一种内部管理行为。地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要履行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为领导决策和为地勘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准确定位;内部审计机构要有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必须提高;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唯如此,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为地勘单位加强管理、合法经营、发展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地勘单位要实现企业化经营目标必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影响地勘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主要问题:一是地勘单位不具备典型企业的基本特征,二是机制不活使地勘单位缺乏成为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三是缺乏使地勘单位成为市场主体的平等的经济关系和竞争环境。地勘单位要成为市场主体,建立以公司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必要条件,适应市场环境搞好战略重组是基本保证;同时,必须从优化资本结构入手切实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管理部门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冶金地勘部门十年来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今后七年的指导方针是;"效益为中心,加速企业化".并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认为:一要坚持为冶金工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按照市场需求巩固和发展冶金地勘工作;二要着力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地勘经济整体实力;三要抓住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加速推进地勘单位企业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冶金地质特点的新体制;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6.
全国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基本完成,93%的国有地勘单位都选择公益一类或二类,但在实际中,公益一类、二类的单位本身仍没有从源头上解决体制机制、人员结构、工资分配等现实性问题,依然存在事企混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等现象。文章探究了事业单位及所办企业的关系,并提出了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建议:一是依法合规地明晰各类地勘单位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二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根本,打造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的地勘企业;三是结合实际地探讨、制定事企剥离的政策措施;四是提高资本运作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勘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地方政府应将地勘单位的服务、管理纳入地方经济的重要范畴,在政策支持、矿业权管理、干部使用等方面为地勘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地勘经济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找准位置,主动加强同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1995年学术年会开幕词常务副理事长王希凯这次学术年会,按照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决定,主要围绕三个课题开展研讨。即地勘单位的改革和改组、改造问题;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流转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这三个主题,既是当前地勘行业经...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国有地勘单位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是基础地质工作历史欠账较多,亟需弥补;二是经济发展需要资源保障;三是工业发展需要资源支撑;四是已经探明储量的资源保障能力越来越弱;五是民生工程建设需要地质技术服务。针对宁夏找矿方面的潜力、地质成矿背景优越和勘查找水任重道远的特点,发挥找矿主力军作用的举措:实施好两个方案;加强基础地质和地质科技工作;加快金属矿产找矿突破;提高优势矿产资源勘查程度及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对有潜力的新资源的科研及勘查;加强勘查找水;全面增强地勘单位发展实力;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对地勘单位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 ,网络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从地勘单位实施网络营销的策略 ,应遵循的原则 ,以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三个方面 ,论述了地勘单位应如何开展网络营销 ,以促进地勘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完善科技人才机制促进地勘经济发展张同钦市场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经济发展要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科技人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科技人才理所当然地成为竞争的主要对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地勘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地勘单位矿产勘查成果与矿业或其他部门间形成商品交换关系,从地勘业来讲,一是要减少投空率,提高命中率,以降低风险度;二是要提高地勘生产率;三是要转变地勘经济的运行机制;四是要制定合理的储量价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通过近十年地勘工作运行机制的改革,初步建立了地勘资金来源多渠道的体制,地勘单位与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有了明显变化,确立了地勘单位商品生产者地位和商品生产秩序。存在的问题:一是地勘资金来源多渠道的体制尚不健全,地勘投资主体行为不规范;二是市场机制不发育;三是地勘成果有偿转让还受到内外环境的制约;四是宏观调控体系尚未有效地建立。文章还对进一步深化地勘工作运行机制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地勘单位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文章在分析高质量发展内涵和地勘单位面临内外环境变化等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了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产业结构雷同、事企混合问题、人员余缺矛盾、科技创新能力偏弱、职能定位不清晰等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并对新时代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行了探讨。对推进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稳妥推进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对接地方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协调发展;重视文化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5.
地矿部解困单位赴浙鲁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组全体团员一致认为:此行学习考察达到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找出差距、理清思路”之目的。文章为学习考察报告,共分五个部分:①浙江省地勘单位产业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情况综述;②浙江省地勘单位和地方企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③包点解困单位存在的差距;④理清思路,加快解困和经济发展;⑤考察组的三份考察报告作为附件刊发于后。  相似文献   

16.
地勘单位盘活资金之对策资金是地勘单位赖以生存的根本。面对当前资金紧张的严重状况,地勘单位要充分认识资金短缺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长期性,认识盘活资金、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对于改善资金状况所具有的特殊的现实意义,把资金管理作为地勘管理工作的主线,把盘活资金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一些省份资源环境荷载逼近上限,国际矿业形势持续低迷,部分地勘单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地勘经济的调整期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施工期二期相叠加,地勘行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探讨适时建立符合地域特点的省级地勘单位智库,指导地勘改革发展工作,具有其可行性,推动省级地勘单位智库建设正当其时。构建省级地勘单位智库的路径选择:(1)"联合型"智库;(2)"新建型"智库。强化省级地勘单位智库要突出三个导向:一是问题导向,二是实践导向,三是创新导向。省域地勘单位智库建设应定位在应用研究层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有关部门指导协作的工作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勘单位将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既可以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也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实现飞跃发展。为满足市场需求,地勘单位势必优化整合,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加大境外勘查作业,增强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建议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中能够合理定位,认清社会和行业责任,争取有利的宏观政策,充分发掘人、财、物的潜在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地勘单位改革经验交流,同时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地勘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地勘经济内容和地勘单位经营行为、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市场已成为地勘单位生产要素配置的主要方式,地勘单位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经营主体,必须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积极推行资产经营承包责任制。文章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地勘单位富余人员逐年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勘资金不足和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转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转产人员年年变化,流动性大,转产资金不足;主管部门对转产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安排;转产工作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高。文章认为,转产要考虑当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注意从地勘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并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