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自主创新被纳入国家战略时,这不仅标志着企业高水准的竞争拉开帷幕,更昭示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质的转变。“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要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实现赶超。唯一的选择就是走自主创新之路,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2.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走出金融危机影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面临革命l生突破,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进入重大调整期,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现代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时期,我省要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着力自主创新,加快战略转型,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一轮飞跃,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全毅 《发展研究》2000,(7):26-31
福建以改革开放为契机,迅速实现了从内向型发展战略向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转换,成功的战略转换是福建经济自1980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经历了20年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带动后,出口增长率降低及出口成本上升正成为福建外贸出口的重要问题。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内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要在一个高新技术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对落后和缺乏的中国发展之,必须有非常举措。它包括:要有大的战略决心,建立高层组织协调机制,以有效推动重大战略性技术的产业化;要深化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为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体制保障和动力机制;要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整合数量过多的科技计划和力量分散的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采取适度的市场保护政策,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激励制度和创业环境,建立人才汇集机制;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5.
竞争合作:长三角与珠三角共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丹鹭 《当代财经》2005,(10):90-93
珠三角与长三角之间的动态比较优势正在发生迅速变化。由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援性产业、地方政府政策和战略的不同,导致了区域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怕地区垄断和封锁,而不怕竞争或竞赛。地区之间激烈的以争夺经济地位为特征的竞赛或竞争,是中国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经验证明,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区域竞争关系,绝对不可能是所谓的“零和博弈”,而必然是“双赢博弈”,由此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6.
生物经济正在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给中国带来实现技术“并轨”和产业“跃升”的战略机遇。面对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浪潮,新兴大国应以积极姿态抢占制高点,努力赢得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主动权。具体地说,新一轮技术革命趋势为新兴大国发展生物经济和实现产业跃升提供了战略机遇,国内资源多样性和市场规模性形成了发展生物经济的大国优势。应构建政府和市场协同一致的大国治理机制,提高政府和市场在发展生物经济和生物技术创新中的协同性,构建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生物经济发展格局,从而开拓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的大国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制造业外包和现代服务业外包对技术分布和技术转移的影响不同,而发展以信息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选择之一。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以信息化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以外包化实现创新"融合"和合作共赢,以园区化引领服务业集群和产业升级,以一体化推动产业整合和自主创新。就制度安排而言,关键是要处理好发挥比较优势和创造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加速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要在下世纪的科技、经济的竞争中占 有利的战略地位,必须创造有利于鼓励创新、发展民族工业,特别是要创造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发展的政策和环境,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主导产业。当前尚有许多妨碍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因素。因此,应从全方位、多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创造一个更易于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后发不均质大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以圈层经济带动技术的"圈层进步"战略构想:通过不同经济圈层间和经济圈层内部在产业间、产业内以及产品内的合理分工和技术扩散,以加强自主创新和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增强东部沿海经济圈层和中心城市的技术能力,实现以世界带动东部区域、以东部区域带动中西部区域、以中心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技术"圈层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一、海南省城镇化现状 (一)城镇化进程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稳步推进 建省前海南一直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格局,产业层次较低。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制定并实施了“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在“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带动下,逐步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间存在外在和内在关联。湘西的内在关联在于其浓厚的化底蕴。湘西传统发展战略以资源禀赋为导向,主导产业的层次低,关联度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湘西的进一步发展要从加强产业间的关联度,尤其是内在关联入手,实施以化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从而实现湘西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大战略——小战略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以沿海经济的繁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大战略。广东农垦属于沿海地区的一个组成部份。它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对于大战略来说,可以称之为小战略。大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产业结  相似文献   

13.
解析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复国 《经济问题探索》2004,(8):105-106,113
信息产业是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本文提出,发展中国信息产业,要强化国家的战略竞争意图和政府的导向作用,强化“中国制造”意识,培育全球竞争优势,实现由信息产业大国向信息产业强国的迈进。  相似文献   

14.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七大新兴产业战略的公布,无疑将给已经企稳回升的中国经济发展锦上添花。那么,2009年的中国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七大产业对于新一轮经济刺激将产生怎样的效果?在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中我们应该考虑哪些问题?近日,《经济》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相似文献   

15.
孟丁 《生产力研究》2007,(24):73-75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竞争环境、竞争条件、竞争规则都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一要求,跨国公司进行了相应的战略调整。为此中国企业必须按照全球产业规则和产业分布参与竞争,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壮大,正确的思路就是既要考虑产业链条中增值环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抓住机会,逐步培养中国企业最全面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张寒 《经济师》2004,(12):263-263
经济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文章指出 ,山西省要贯彻实施“科教兴省”的战略 ,实现建设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 ,关键是要有一批中、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要切实增强发展高科技 ,加速培养中、高科技人才的紧迫感 ,要优化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 ,为实现山西由能源重工化基地向文化经济产业强省转变的跨越式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杨丽 《经济论坛》2003,(24):60-61
十五计划提出要继续完成工业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加入WTO后,我国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步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阶段,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而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面对WTO的压力和挑战,秦皇岛市要把实施人才战略放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大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力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新的…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但当前我国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阻碍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而要强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关键是探寻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整合创新要素,做出有利于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企业集团作为经济竞争的产物之一,要如何立于不败之地,以适应竞争的需要,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科学的进行财务战略目标定位,选择适应于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财务战略,解决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实现多元化战略与专业化战略在集团架构下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以高科技和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必须发展高科技并依托高科技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