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2009年底我国31个省级地区统计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当前显著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宏观结构性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城乡结构(城镇人口比重)、就业结构(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等3个变量,产业结构(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和人口自然增...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1978~2010年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城乡收入差距演化与就业结构转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反向均衡关系和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战略必须向结构均衡型和就业增长优先型转变;应清除经济体制障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就业导向产业政策,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同时加大社会体制改革力度,建设公共利益导向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以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与就业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新型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拉动就业的巨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通过以产业为代表的物质要素和人口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的集聚,影响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总量的供求结构、就业人员分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而就业增长反过来不断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广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核心,注重城镇化发展与就业协同推进。2013年广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益优化,城镇单位就业增长明显,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重大变化:16周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连续两年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依靠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能够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的安全性,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目  相似文献   

5.
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非农产业就业吸纳力不足是四川省就业结构转换偏离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促进四川人口就业结构转换的对策: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农业;二是积极发掘第二产业就业的潜力与发展空间;三是大力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四是加速四川城镇化进程,为劳动力转移与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载体。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的变动引起人力资源就业结构的变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率偏低;第二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就业率偏低。西部地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平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3,(4):167-168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决定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河北省县域2001—2010年统计年鉴资料,运用结构偏离度分析方法,揭示了河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扩大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艳菊 《活力》2024,(2):184-186
文章以我国劳动力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出现的全新变化及特征。本次研究综合使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劳动力需求规模依旧保持一种小幅的增长趋势,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低生育率状况的持续发展,劳动人口总量占据总人口的比重将会持续下降。总体看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就业结构矛盾及缺乏弹性化就业空间的问题始终存在,政府相关部门为了全面解决劳动力市场供求问题,需要在促进失业再平衡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持续完善供求渠道,并关注劳动者专业能力的强化。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不仅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还关系着产业结构调整是否合理、有效。进入新世纪以来,衡阳市产业结构从“三二一模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产业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的积极变化。但是,衡阳市就业结构模式至今一直维系在“一三二”,结构没有转变,这种就业结构显然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劳动力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要保证衡阳市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就必然要推动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肖玉  涂乐宇 《企业导报》2011,(11):145-146
以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灰色关联度为工具,实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不协调的,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第二、三产业具有一定吸纳就业潜力,但吸纳就业人员不足。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FDI流入不足、工业增长乏力、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是造成广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印度在转型时期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结构没有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相均衡,农业人口的比重也未随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而降低.劳动力转移并没有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平衡,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程度很低,城市化进程缓慢,构成了印度转型期劳动力转移的特殊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对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偏差变动,与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国内外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工资占纯收入比重的提高和经营收入比重的下降,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城市化推动下,农村就业结构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政府支持三农的政策等,都是农民工资收入比重提高的动因。高质城市化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及高水平的城乡协调。我们将城市化和城乡协调状况分为高城市化平衡、高城市化不平衡、中低城市化平衡和低城市化不平衡等不同类型,高城市化下的城乡平衡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良好态势。未来应以高质、均衡城市化构建均衡的城乡关系,对不同的城乡关系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均衡对策,进一步提高农民工资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推动小农经营向规模化大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4.
李泉 《企业活力》2013,(3):101-106
反思和检讨中国城乡发展的实践不难发现,中国城乡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城市发展模式粗放、城乡区域空间结构不尽合理、城市要素集中度与发展效率不高、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矛盾突出、城乡统一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与公共服务不均衡、乡村综合竞争力薄弱、城乡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治理难度大、城乡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凸显等不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的诸多问题。面对新时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环境变化,中国必须更加重视发挥城镇(群)与新城区成长的辐射拉动作用,更加强调新农村建设的内生驱动特征与产业化组织化进程,明确不同类型区域新型城乡形态的特殊发展状态及其对于不同区域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的趋势性重构作用,进而以科学支撑机制与多元制度创新体系,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验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实证地揭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江西要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城乡非农产业,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失业率将与长失业期并存,就业弱势群体将持续扩大,我国将进入严酷的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像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我国就业机制的各环节目前已显得十分脆弱,特别由于城乡医疗保障和劳动力市场的非统一性所带来的后果,在SARS这个显微镜下被迅速放大。因此,把SARS危机当成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全面城市化的契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拆除城乡壁垒,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我国劳动就业及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政策取向。国家计委2001年8月编制完成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提出,未来5  相似文献   

18.
区域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存在着互动关系.通过对山东省1978~2010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第一产业的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逐渐减小,第二产业比重在三大产业中比重仍然是最大的,但比重绝对值在逐渐变小,且吸纳劳动力能力在减弱.第三产业比重在缓慢增加,同时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学校要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培育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要注重通用胜任能力培养,跟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方位锻造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就业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搞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从体制、政策和工作体系入手,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差的绝对值之和表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了西藏三次产业结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关系,发现虽然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对称性在增强,但是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低而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高,滞留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占产值比重高但占就业比重低。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牧民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第一产业过量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