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医疗保险与民生问题的关系密切,必须要发挥医疗保险工作的优势,用以解决"就医难,看病难"的民生问题,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完善医疗保险工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从宣传医疗保险政策,提高保险覆盖面着手,让国家的医疗表现制度能够深入民心、深入民生服务体系,实现良好制度的良性运行;必须要全面改革政府的调控服务能力,让医疗保险与医疗民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医疗服务的民生问题;必须要提升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让医疗保险制度能够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2.
媒体速览     
社会保障唤醒中国人的购买力根据中国总理温家宝工作报告,中国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政府将增加教育投入,在城市也减免学杂费,解决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公平问题。此外,中国也在试图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民收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改进医疗保障,也在计划之内。一旦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世界上最大的潜在购买力可能会从沉睡中醒来。  相似文献   

3.
媒体速览     
社会保障唤醒中国人的购买力根据中国总理温家宝工作报告,中国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政府将增加教育投入,在城市也减免学杂费,解决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公平问题。此外,中国也在试图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民收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改进医疗保障,也在计划之内。一旦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世界上最大的潜在购买力可能会从沉睡中醒来。  相似文献   

4.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高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存在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区域保障制度差异大等问题。十八大召开后,对民生问题更是作为重中之重来加以强调,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对接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民生的重要程度与GDP放在等量齐观的位置上,似乎足以印证民生的重要性。民生问题,涉及人均收入、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等诸多方略,归结来看,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指的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和保障问题,其主要包括了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昌都作为西藏四个地级市之一,解决好其民生问题对于保证西藏自治区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犀利 《发展》2005,(4):17-18
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与代表的重点话题,这也体现政府正在关注民生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城市居民住房房价上涨过快;教育费用居高不下;医疗费居高不下;城市就业问题依旧突出,社会保障体系脆弱;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快,“三农”问题突出等。  相似文献   

8.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的重点民生问题。住房补贴政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是目前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两个基本板块,文章分别对两种政策的历史演进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析了两种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基于"政策选择权"的住房保障制度优化构想。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晓锋 《发展》2008,(10):103-10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民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该体系中最基础、涉及面最广的制度,也是贫困农民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从甘肃省来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是保障人数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偏低,存在着保障范围小、资金投入少、低保立法滞后等突出问题。多渠道筹措低保资金,加强资金的管理,加快低保立法进程将是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现在提出的民生问题已不单纯是衣、食、住、行问题,而是与国民生活相关的、具有更丰富内容而深远意义的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三个主要问题。就业是民生的根本;教育是民生的基础;收入分配是民生问题的焦点。要切实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贯彻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切实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策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一波百年罕见的世界金融风暴导致中国经济急剧下滑,如果仍然按传统的宏观调控思路去刺激经济,必将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引发社会性的问题。因此,正确的宏观调控思路是:先保民生,拉动消费,再搞投资建设。在经济衰退期,需要谨慎地动用国内资源,谨慎地采取刺激经济的手段,不应盲目地消耗国民储蓄,应尽量减少浪费性的投资拉动,在严冬里保存体力。应花大气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调整贫富差距,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不均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善民生: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善民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不足这一问题。劳动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价值。文章认为,人人必须参加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劳动价值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做到:有劳动能力的每一个人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并且因此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政府和社会要努力实现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就业;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让每一个劳动者充分享受他的劳动价值;弱化资本的功能,以劳动为杠杆,推动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3.
徐俊峰 《特区经济》2010,(5):177-179
农村民生模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相互兼容的"四位一体"模式。我国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逐步演进的路径,造就了农村民生的梯级发展模式。农村经济模式的困境削弱了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弱势政治生活割裂了农村民生的内涵,文化生活的匮乏影响了农村民生质量的提高,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弱化了政府民生政策的实效。因此,必须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夯实民生物质基础;强化农村政治生活,升华民生的内涵;探索经农村文化发展路径,升华农村民生层次,完善结构性保障措施,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民生模式。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加强民生建设,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改善民生、为民谋利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最有力、最持久的动力。要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民生上,通过改善民生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形成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局面。本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就欠发达地区如何破解民生建设的难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一直非常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但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文章在对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组织构想,阐述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组织机构运行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志斌  张倩 《特区经济》2007,219(4):153-155
对于刚刚结束不久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大家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政府对于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今后政府将加大在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内在逻辑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在构造社会安全网方面措施的加强对于居民消费,乃至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同时结合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比较,从量化的角度说明政府政策与支出结构转变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民生科技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的民生科技应用不足导致基金目标规模不明确、投资渠道受限和社会监督缺失。文章提出从社会保障基金的行政管理、目标管理、运营管理、投资管理方面进行民生科技创新,以提高社保基金的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樊传浩  仲伯俊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16-19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过低,不能满足低保户最低生活需求,过高又不利于激励低保户的再就业,可见低保标准的确立十分关键。因此,文章对江苏省2007年调整后的13个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优选模型,认为在调整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支出,据此文章又对13个城市当期和未来三年的低保标准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疆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对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会议强调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住有所居是民生的基本要求,要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建设和各类棚户区改造"。本文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在回顾住房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2007年以来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以及贯彻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快新疆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World development》2002,30(2):301-318
This paper highlights one of the recent attempts to measure progress at the family and community level—the household livelihood security approach. The objective of this approach and an experimental household livelihood security index is not national or even large-scale subnational crosscomparison. Instead, it is a participatory, rapid community assessment technique that helps to identify the constraints to peoples' well-being. Its use is to help communities and their partners develop a profile of these constraints and to discuss and design effective programs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better health, nutrition, housing, education, and livelihood security.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themes: (a) introduction, (b) a brief progress measurement history, (c) the household livelihood security approach, (d) the household livelihood security index, (e) how the index is used, (f) future issu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and (g)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