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周旻 《企业家天地》2013,(12):195-196
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企业已难以单靠个体的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集群式供应链作为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组织形式,成为供应链研究的新方向和新热点。本文在Logistic增长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集群式供应链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描绘集群式供应链从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集群的有机结合这一发展模式不仅在实践中大放异彩,而且在理论界得到充分肯定。本文分析了供应链管理战略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在产业集群中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供应链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综合了很多其他基础理论。文章对与供应链理论密切相关的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加速原理、博弈论、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做了一定的梳理,并探讨了其与供应链理论的相互关系,以期对供应链的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轮轴式产业集群源于产业链的分解分工。核心企业通过业务外包而促成了产业集群,其内部企业以供应链为依托展开与一般市场不同的合作,同时也存在对市场利益的相互竞争。这种合作竞争现象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对轮轴式集群的运行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为基础,对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集群内部各要素或组织的良好协作与耦合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直接受益于集群内部的企业,企业间互动程度的加强以及集群内知识的流动机制使得企业竞争力加强,集群内部的制度化现象有时候会阻碍企业竞争力以及集群健康发展的实现,不利于产业发展.如果集群之间相互协调,则会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关天经济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支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天经济区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广,涉及领域宽,极易通过集群形式来发展。但关天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上下游及配套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而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数量较大。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解决上下游及配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方面优势明显,建议采取供应链金融模式支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推进关天经济区这一全国内陆型经济战略高地的快速建设。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十分重要的经济形态,从研究其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的耦合关系和非耦合关系中发现,不同区域、不同的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的耦合作用不同。产业集群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产业集群在纵向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两者的耦合作用愈强。当产业集群处于横向一体化的专业化分工发展阶段,其与会展经济之间存在非耦合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在不断地进行,产业融合逐渐成为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把农产品供应链理念作为基本,以蜜橘为支点,进一步探索适应南丰经济发展的产业融合路径,以求达到"蜜桔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减少农民多维贫困离不开产业发展和金融创新,梳理其研究动向对夯实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2000-2021年合作社供应链金融相关CSSCI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发现:合作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的文献数量趋势划分为三个阶段;合作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的研究主题集中于三个方面;合作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存在动态演化趋势。当前二者融合减贫研究尚存在着机遇与挑战,未来应更多挖掘二者融合减贫耦合机理、创新其信贷供给模式、促进产业链整合发展以及构建农村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其创新能力以及集群内部主体间相互交错的协同作用与协同创新。因此,要保持产业集群的先进性和活跃性,研究其协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概念、指标选取原则、指标体系和模型进行了综述,并就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市场规模不经济会增加低碳供应链运转效率和整体效益的成本,而提升低碳供应链内部各主体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研究相关理论和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主体、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的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研究。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网络体系、信息共享模型和信息流层次,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低碳供应链内部信息共享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基于信息耦合理论设立信息共享耦合度指标,评价提出信息共享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统计样本数据表明低碳供应链内部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能够降低供应链内部的生产总值,带动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及运转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市场规模不经济会增加低碳供应链运转效率和整体效益的成本,而提升低碳供应链内部各主体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研究相关理论和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主体、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的低碳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研究。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网络体系、信息共享模型和信息流层次,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低碳供应链内部信息共享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基于信息耦合理论设立信息共享耦合度指标,评价提出信息共享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统计样本数据表明低碳供应链内部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能够降低供应链内部的生产总值,带动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及运转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过程当中,菲律宾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投资贸易及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本文从菲律宾资金供给和金融服务供给的实证分析出发,结合菲律宾面临的巨大的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缺口,提出以发展区域股权投资基金、构建区域贸易结算和融资中心、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健全菲律宾金融体系,解决金融供给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超市连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提出了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绿色供应链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供应链是生态环保和供应链管理的交叉学科,研究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可以了解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并通过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绿色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绩效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其对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建议一方面从供应链融资整体或核心企业入手,对其信用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供应链融资内部企业的相互关联入手,运用订货量、产品竞争力、协调性和合作效率等指标,用以完善供应链融资中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使该评价体系更加符合实际,以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汽车工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尤其是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情况,存在着内部竞争过多、物流成本过高,高额利润下缺乏提升供应链管理的内在动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应该通过强化供应链管理经营理念,发展以物流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模式,确立供应链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等方式,将各企业的核心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以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18.
闭环供应链(简称CLSC)是由传统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组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环状供应链系统,实质上是通过产品的正向交付与逆向回收再利用,使"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的开环过程变成了"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强调通过链上各个实体的协同运作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益,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炼出供应链柔性、供应链协同、供应链速度、供应链质量和成本五个主要影响要素,提出供应链实现的路径,构建了层层递进、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供应链竞争力分析框架,分析了供应链竞争力实现和演化机制,实证研究验证了供应链竞争力实现路径的科学性,研究结果显示五个维度均对供应链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五个影响路径中,供应链成本对供应链竞争力影响作用最大,各因素因子载荷系数显示了其层次性、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论文提出的供应链竞争力的实现和演化机制的合理性。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应用价值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和应用,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论文从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建模和库存管理策略两个方面,对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