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以交往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中心-交往构成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以交往为中心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构建也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交往论,两者辩证统一.因此,科学有效地将以交往为中心的马克思交往理论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观构建中,有利于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理论对“交往”的问题日益寄予关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对历史上多种形态的交往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把唯物主义的原则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用以考察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交往关系的发展。从而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理论。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关于劳动与交往的关系问题作些探讨。一、劳动是交往的基础马克思独到之处在于他把交往与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做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他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观点,把劳动(生产)看成是人们相互进行交往的基础,并且认为劳动生产了人们…  相似文献   

3.
交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界定了交往范畴,论述了交往与生产、生产力、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交往的普通发展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在人们的宗教世界观崩溃的背景下企图构造另外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律令,而这种道德律令的构造依托的是一系列条件下的交往行为。本文在简要介绍其交往行为理论后联系相关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交往行为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贝马斯,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异化开始,试图从自由主义模式的公共领域中挖掘规范和批判的力量,修正科学主义的传统,重建交往理性,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研读其有益的思想内涵,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交往:信息时代的新交往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已和网络息息相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史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网络交往逐渐显现于人类交往的领域。网络交往是物质化交往,和传统交往相比,网络交往具有个性化与群体化相交融,符号化和短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美国和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做了较多的论述,而对现在兴起的德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关注还不够。作者利用相关的学术文献,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国际政治研究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德国国际关系的研究视角。第一部分概述了政治行为分析的三种逻辑,其中交往行为逻辑的概念是德国国际关系学的独特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国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交往行动;第三部分对交往行为理论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对这种理论的潜在价值给予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美国和英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做了较多的论述,而对现在兴起的德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关注还不够。作者利用相关的学术文献,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国际政治研究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德国国际关系的研究视角。第一部分概述了政治行为分析的三种逻辑,其中交往行为逻辑的概念是德国国际关系学的独特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国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交往行动;第三部分对交往行为理论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对这种理论的潜在价值给予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交往观是人们在实践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交往观的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交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重申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双主体的关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为关注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东省民意调查的初步结论,本文通过解析社会转型过程的社会选择理论性质,论证了:由于社会转型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社会过程,传统经济学的理性逻辑与各种精英主义的方法论,存在着致命的理论缺陷;这使得民意及其调查的信息,作为一种社会理性对话的"呼声",对于当下的广东乃至中国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哈贝马斯意义上"理性交往行动"的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调查发现,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往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工作交往是主要内容,涉及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生活、情感方面的非工作交往却很少。因此,从校方、辅导员和学生三方面入手,改善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结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史亚运 《理论观察》2014,(1):156-157
调查发现,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往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工作交往是主要内容。涉及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生活、情感方面的非工作交往却很少。因此,从校方、辅导员和学生三方面入手,改善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结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可以被运用到身份研究当中。根据这一理论,施动者之间是在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当中通过争论、商议和劝说的过程来交换理由和论据的,也就是说,争论的双方都拥有平等的地位。这种商议和争论的结果有可能是双方之间就一个特定的问题形成了共识,也可能是双方之间由于分歧过大而各自保留自身的论点,但是在交往行动中互动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被对方所提供的更好的论据所说服。作者结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分析了中国通过这一机制来为自身建构一种负责任大国身份的过程。在这一机制当中,中美两国之间就相互的国际责任和身份定位等问题进行了争论,并且在各自保留异议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中国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美国对中国的疑虑,并且使自我的身份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国所接受。同时,作为一种理论工具,交往行动理论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各种双边和多边对话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对中国同相关国家开展战略对话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西方社会,工具理性是一种科学技术的统治。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是在"主体——客体"、"主体——主体"两重框架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交往实践是对西方思想的扬弃的全新思维模式。因此,中国要摆脱这种西方现代化所走过的弯路,就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中,四川城镇人口民族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党和政府应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思想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建立坚如磐石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基石,加快城镇周边经济发展,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物质基础,加强城镇民族工作机关建设,建立城镇民族工作协调管理机制,完善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机制,大力发展四川区域经济,建立川南长江新干线经济区,成都、 邛崃、 雅安、 康定川藏经济区,成都、 绵阳、 广元经济区,成都、 资阳、 隆昌、 泸州新茶马古道经济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党和政府领导权、 主导权,正确引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向等措施,来解决新形势下四川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一步发展,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6.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关系前进的必然动力.本文从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居住环境、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工作学习等五个维度的互动视角深入探讨旅游对南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机制,提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根基等启示,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交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网络为交往实践的发展提供了虚拟社会条件,促进了主体间性的发展,对交往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促进了文化交往全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监禁是监狱的首要职责,但改造更是监狱的宗旨。减少犯罪和预防犯罪仍然是永不磨灭的话题。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推进监狱分类和罪犯分类的实施,建造一个可兼顾惩罚、改造、教育为一体的监狱。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强调犯罪是学习得来的,与之前主要关注生物性和心理异常的理论都不由此,不同交往理论恰恰给监狱改革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理论依据。贵州省的监狱结构上的改革完全可以借助不同交往理论作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交往的伦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文明 《理论观察》2006,42(5):59-60
网络交往使人的交往方式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使人类进一步意识到:随着网络交往引发的问题的凸现,确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指导人们作出合理的行为抉择,便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冯苗 《理论观察》2009,(5):18-20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关系的实质是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新型关系。这既是人自身发展的迫切呼吁,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超越现阶段教育关系的必然走向。教育主体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关系回归生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加强情感交流,这是构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关系的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