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的变化。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已达成共识。艺术设计教育怎样应对市场的变化,本文就当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设计人才观,并探讨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
探析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萌 《理论观察》2008,(6):100-101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设计社会地位的提升,对艺术设计类的人才需求随之不断增加,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也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使命。只有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才能在二十一世纪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教育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为此,首先要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把握个性培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突出个性的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个性化复合型人才采用"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三阶段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育人体制,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我们尝试提出构建"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实践技能—实践创新技能"三层次的实践训练系统;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培育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出建立起"教育环境—训练体系—激励机制"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重点项目之一,在探索发展创新,研究更加合适的教育培养模式中,经费保障是基础。创新技能人才需要培养的是人才的创新思维、对新事物的思考等技能,在追求进步的同时还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只有将经济保障措施规范与完善,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本文主要简述高职院校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现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计志宏 《黑河学刊》2013,(12):136-137,140
从知识创新提出的要求和世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看,大力实施创新性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关键所在。创造性人才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行完美的结合,其发展的途径是: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注重多样化、灵活化;创建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树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理念的教育体系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7.
徐水龙 《魅力中国》2009,(5):126-127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实践证明,创新人才是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得到熏陶和培养的,校园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培养人才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张彤 《广西经济》2022,(6):121-124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心,也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文章结合乡村资源,通过重新解构与规划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交叉跨界协同教学、丰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式,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分析与探讨人才培养,尝试解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粗浅、短视等问题,为人才培养的优化与创新提供参考,提高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教学理念,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对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框架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也是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屠呦呦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本土科学家。从屠呦呦获诺奖分析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历程,发现存在将基础教育排除在培养体系之外、教师创新教育培养能力薄弱、学术市场创新风气不正、人才评价机制存在问题、忽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挖掘等问题、面临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全新的契机将加大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注的机遇,同时也有不少挑战:高校教育环境需要改革、加强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发扬联合创新同时应注重培养个人创新的模式、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体制存在弊端,创新资源分散、效率不高的挑战,阐述了屠呦呦诺奖给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带来的启示: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团队合作催化新事物的诞生、注重人才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改进人才评价体系,推崇创新,注重对原创的保护、重视创新人才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传承与结合、人才本身应当不计名利,宁静致远。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来创新人才的,必须对涉及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大胆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鞫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诉求不断增强,社会中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相关专业只是内容,还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为此,本文将对高校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进行更好的融合进行讨论,希望为广大高校教学工作者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调查研究报告》2007,(183):1-14
通过强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如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的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但高校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资源性投入滞后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人才评价等因素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高校尤其要注意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培养创新人才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资源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和教育理念创新等四方面推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史永芳 《魅力中国》2014,(25):168-168
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其机械专业当前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需要急待改进的地方,本文从人才培养情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探寻适合该专业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从而加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便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资讯·改革     
■路甬祥:造就创新人才要从四方面着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日前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提出,造就创新人才要从四方面着手。路甬祥说,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创新人才需要具有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的精神,只有把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优先位置,才有可能根本改变现在流行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科院是我国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在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创新人才中开拓创新、发挥先导作用,目前正在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需…  相似文献   

18.
徐艳 《北方经济》2006,(8):71-72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很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本文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分析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论述了高职设计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问题,主张在改革中应突出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人才培养的方向、结构甚至是培养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课题。结合广西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广西的区情,培养出适应广西经济发展新形势需要的人才,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更新观念,转变视角,开阔眼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加强国际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视道德教育,弘扬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