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张家界的实际情况出发,描述了张家界乡村旅游扶贫的现状,并从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认识、全民参与和村集体合作社旅游公司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步。本文将在地方特色特产的基础上,阐述互联网科技全面发展的背景下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途径、方法,具体包括电商扶贫与新媒体营销扶贫。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汇期,消除贫困是目前迫切实现的目标。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扶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得"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救济式扶贫逐渐转变为开发式扶贫,由"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通过"造血式"扶贫模式,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生动力,将"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提升困难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彻底脱贫,助力乡村振兴,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村电商扶贫助力精准扶贫的格局已然形成。农村电商作为扶贫的重要载体,可促进农业产业兴旺、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为贫困群体赋能、增收节支,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电商扶贫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行政推动和市场驱动相结合,尊重贫困群体的主体地位,打造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培训脱贫、创业脱贫、教育扶贫的立体脱贫体系,推动贫困群体自主、自立,可持续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5.
随着"四个全面"战略不断推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迫在眉睫。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近在眼前,金融作为助推脱贫的攻坚力量,必须加强发挥其必要作用。金融精准扶贫应该有机结合产业扶贫和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落实精准施策,为按期完成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本文通过对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目前农村的贫困原因以及精准扶贫现状,探讨适合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此外,通过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创新模式和加大考核四个角度进行扶贫策略分析,针对农村贫困户提出相应的金融扶贫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是金融系统高度重视的一项基本工作,在绿色金融的助力下顺利开展脱贫工作,在金融科技共同合作模式下,加快发展了金融精准扶贫。本文通过绿色金融助力下脱贫工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不断进行创新优化,全面了解贫困地区的情况,合理地调配绿色金融资源,及时修改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保证新模式扶贫政策落实,是构建金融精准扶贫绿色模式在扶贫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为脱贫工作顺利地开展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精准抚贫,精准脱贫是现代社会最关注的事件,只有加大扶贫计划,摆脱贫困,才能够创造更好更全面的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是中央打好扶贫的决策,着力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方针。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繁荣富强,我国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重点是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重要任务是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进行图书馆建设研究,意在"扶贫先扶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扶贫。  相似文献   

9.
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通过对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经过实践探索积累了政策引导、组织带领、本地企业带动、运用本地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等脱贫致富的经验,但也面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稳定持续地发展;产业扶贫项目难以精准到户;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助力产业扶贫;企业与贫困户未形成良性的利益联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从科学精准地选择产业扶贫项目;整体规划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路径;壮大集体经济助推产业扶贫;建立和完善扶贫产业风险防范体制等方面提出优化举措。  相似文献   

10.
湖南武陵山区的脱贫问题一直是全省扶贫工作中关注的重点。由于传统的粗放式扶贫机制产生的扶贫效率低下,扶贫资源欠缺等弊端,湖南武陵山区的脱贫工作并未对其起到实质性的改善作用。新时期,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的创新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湖南武陵山区现状,因地制宜,从精准识别山区贫困人口、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调动山区居民脱贫积极性、完善监督核查体系等方面提出新的思路,创新方法方式,尽快帮助湖南武陵山区脱离贫困。  相似文献   

11.
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是2020年后中国长期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此东部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践创新。本文以2003—2016年中国东部80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利用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合成控制法识别了试验区政策的减贫效应、影响机制及作用渠道。结果显示:政策的实施显著实现了收入减贫与多维减贫,即农户收入得到提高和跌入多维贫困概率降低;丽水试验区的减贫效果最明显,阜新和清远的减贫效果一般;试验区内家庭的各类收入增加,贫困脆弱性和慢性贫困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减贫效果差异的宏观影响机制是包容性增长,政策主要通过保险覆盖、金融参与和社会网络等渠道对家户增收和减贫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制定差别化扶贫政策、创新贫困监测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筹反贫困体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扶贫攻坚进入新时期,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攻坚面临诸多约束与局限,亟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力量共同参与。为回答企业的扶贫参与是否有效,以及地区差异对其是否有影响,本文利用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所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对企业扶贫参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的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以及规模大、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更倾向于参与扶贫攻坚;(2)企业的扶贫参与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且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扶贫的效果更好。这表明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响应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确实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脱贫。本文基于企业参与扶贫的视角,拓展了扶贫攻坚另一参与主体——社会力量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丰富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3.
Entrepreneurship is widely argued to be critical for alleviating extreme poverty. However,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ging perspectives regard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mains fragmented across various research domains. This review examines 77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 over the period 1990 to 2017 and identifies over 200 articles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articles highlights three different underlying perspectives: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 as remediation (actions that address immediate resource concerns), reform (actions leading to substantiv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revolution (actions that change the underlying capitalist-based assumptions of business). The analysis of these articles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tensive new insigh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ho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fluences of commercial banking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microfinance. Using institutional theory as a lens, we observe that the commercial banking logic increasingly displaced the microfinance field's found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s over time. We argue that this process of displacement can occur inadvertently as organizations that embody multiple logics draw disproportionately on only one of those logics when developing legitimating accounts of their activity to stakeholders. Furthermore, we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permeability –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elements of a logic are ambiguous and loosely coupled – to explain why some logics may be more or less open to the influence of other logics.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mor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5.
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脱贫攻坚的提出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要求,脱贫攻坚的过程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外在表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虽然取得全面胜利,防止将来大规模返贫任务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6.
面向低收入市场的金字塔底层战略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金字塔底层战略提出企业可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去开拓低收入市场来缓解与消除贫困,挑战了只有政府、非营利机构或慈善组织才有动机与能力应对贫困问题的传统观点,也体现出创新促进商业与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最新理念。本文首先区分并比较了把穷人分别视为消费者、生产者与商业合作伙伴的3种金字塔底层战略及其内涵,进而从购买力、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与制度环境4个方面对低收入市场特质进行梳理与归纳,最后阐述企业实施金字塔底层战略的5种关键策略与方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社区邻里效应是造成个体长期贫困以及贫困集聚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中国的社区邻里效应现象有助于解决中国的贫困集聚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5年的数据,检验了社区邻里效应的存在性,计算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概率的影响大小,探究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的长期影响以及对个体贫困时长的影响,最后还计算了社区邻里效应能够解释个体贫困、学历水平以及收入水平差异的百分比。结果发现:中国存在显著的社区邻里效应,同时社区邻里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良好的社区邻里环境使得个体贫困概率显著降低、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女性和城市个体的贫困状态更易受到社区邻里效应的影响,不可观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学历和收入的作用;社区邻里效应对个体贫困的影响具有长期特征,对个人贫困时长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个体贫困状态差异的1/4、个体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的1/5可归因于社区邻里效应。因此,扶贫过程中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  相似文献   

18.
聂军  冉戎  唐源珑 《商业研究》2020,(3):104-112
地方政府为如期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是否会将其压力转移到企业?基于2016-2018年上市公司手工收集的精准扶贫数据,本文考察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精准扶贫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精准扶贫投入具有“促进”作用,在政府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企业精准扶贫投入越多,且在控制了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后依然成立;(2)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作用在不同性质企业中存在明显差异,较于国有企业,政府财政压力对非国有企业的精准扶贫投入影响更大;(3)良好的市场化环境削弱了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作用,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精准扶贫投入的影响越小;(4)进一步分组检验发现,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精准扶贫投入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享受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银行贷款较多的企业中。本研究的政策启示在于,地方政府需注意企业承担精准扶贫任务的“适当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fferent motivations behind strategic choice in base of the pyramid or subsistence markets. Two strategies are examined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market extension and strategic intent. Using two commercial bank's micro-lending business strategies in Sri Lanka,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suggests that strategic intent is motivated by building capabilities over time that results in successful poverty alleviation, whereas market expansion is motivated by an immediate desire to expand overall sales revenue. This conclusion may help reframe subsistence market or BoP arguments away from such false choices as appropriate size (e.g.,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versus small and medium size enterprises) toward more useful discussion on understanding why firms participate in subsistence markets and what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ir strategic choice. By considering more than just size and scope and studying the motivations behind long-term solutions to poverty alleviation, firm success can be better understood and achieved.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中国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其它变量的条件下,中国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以积极影响为主,同时呈现显著的门槛特征。具体而言,中国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特征、基于旅游资源禀赋的三重门槛特征以及基于交通便利程度的单一门槛特征,随着门槛变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旅游发展并非总对贫困减缓产生实质贡献。为此,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在思想观念上,客观认识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正确指导旅游减贫开发实践;在发展路径上,贫困地区应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旅游减贫精准性;在发展政策上,实现由统一指令性政策向灵活协调性政策转变;发展保障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旅游减贫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