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磊 《魅力中国》2013,(6):53-53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为民服务的主体观。十八大报告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连l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工作中,必须始终保持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尊严观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学者们围绕马克思的尊严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尊严观两个方面多个问题展开了探讨。马克思主义尊严观对当代中国强调劳动者体面劳动与广大人民群众尊严生活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学理研究和实现启迪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形成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动力     
认清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有效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发展动力理论经历了单一动力观、多元动力观和系统动力观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系统动力观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谐动力论等体系。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人民民主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就无所谓真正的人民民主。我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民主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而新文化运动时期是确定民主内涵和民主方向的萌芽阶段。又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同时也标志着我党马克思主义民主的认识进入了纲领性的历史阶段。从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视角来探索民主又是一次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事业、摸索中国革命道路时,通过对农村地区开展调查研究的方式,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我们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早期的人民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具体的实践要求,从不同维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观。虽然毛泽东人民观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但其核心观点,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根植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遵循和根本立场,这也为新时代党和政府更好开展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指明了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的内容。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依靠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观;树立群众观点的公仆观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民族地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社会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农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持续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注重民族团结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教育,中华民族认同观、国家观、民族团结观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对农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对农民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在农民群众中大力宣传知识的力量,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开展各种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内涵和原理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重视实践作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源自于社会实践;最后,以人民为主体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文化发展的创作导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选择了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哲学依据之后,就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形成了群众史观思想.毛泽东强调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同时重视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客观作用.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群众史观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利益观三大理论内容从理论层面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本性的逻辑生成。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实现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阶级主体和人本主体的“三位一体”。结合中国特色与现实境遇,党在延安时期形成了依靠群众、代表群众和为了群众的三重特征,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梳理党群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厘清发展思路提供经验,发展为依靠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新时代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成果,不仅在形式上是新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延伸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物质动力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观。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并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期,坚持、运用和创新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中形成的"四个结合",对于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群众”一词己经成为与政治现实高度一致的概念,“人民”逐渐成了一个神圣光辉的字眼。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做好群众工作,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我们党所特有的群众观,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群众观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人民观是以人民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邓小平的人民观,就要在政治上执政为民,经济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建设上要服务于人民,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党的优良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和性质。在百年作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因时因势,把人民性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各时期的作风建设中,形成了鲜明政治态度和立场;并通过持续强化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主动回应群众期待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群众推动作用等坚定走好群众路线,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方法遵循;同时,坚持人民利益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首要价值追求,全心为人民谋求利益,全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捍卫人民利益,忠实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从而不断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得到的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凝聚起了推动历史发展的磅礴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核心密码。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贡献在于,他不仅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而且特别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实践方式上,它强调实践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邓小平实践观的突出特点是现实性、实效性和开放性。邓小平的实践观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导,主要源于他那种敢于扬弃的精神、善为人先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8.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殡葬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殡葬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殡葬制度改革,真正实现“科学殡葬、人文殡葬、绿色殡葬”,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殡葬权益的根本途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殡葬观视域下,分析了当前殡葬制度和殡葬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殡葬制度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9.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理论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在活化哩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宣传新路,从而使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次被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在于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指导思想的拥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对解决当代国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信仰缺失的问题也有着必要性与紧迫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内化到民众的精神生命中,成为民众自身的内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