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笃文 《秘书工作》2010,(10):46-46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只有觅得源头活水,才能获致天光云影自由徘徊之高境."源头",可理解为经典.所谓经典,通常是指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中最具原创性、崇高性、涵盖面与派生力的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2.
韶钢学习观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学者朱熹的《观书有感》。一句“源头活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说的正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而个人与企业也是同样道理。一个人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不断地从书本和事物中汲取新的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掌握和占据新的制高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广博知识是创造与突破之本,一切的一切需要学习。翻开《韶钢宪章》第四章的《集团理念》,学习观赫然摆在眼前。第一句话就是:“改造心智模…  相似文献   

3.
祝磊 《活力》2009,(12)
朱熹先生在<观书有感>中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辟地指出"半亩方塘的清澈就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灌溉".当前,我区正在大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解放思想就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带来事业的不断进步,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4.
李红娟 《活力》2022,(13):106-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与党长期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创新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二首》中就这样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指的是要从书中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以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断地发展壮大,是因为其以五千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并且能够在继承其精髓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在实现民族复兴、把握好文化精华的同时又进行创造性、创新性的转化和发展,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根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5.
<正>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名诗,水无源就要变质干涸,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象人没有灵魂,恒旭的企业文化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沃土上,秉承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忠、孝、仁、义、信。 信:人无信则不立,做人最起码的一个标准是什么?是信用,恒旭事业一定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首先要保证产品  相似文献   

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的活水,而这活水现在已是日渐枯竭,如何在众多的"能耗大户"中降低能耗是一对矛盾,也是一门科学。上海万象木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门科学。  相似文献   

7.
"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透过种种荣誉,翻开谭丽丽49年的人生履历,你会看到,这位审计女杰的人生履历是学习、奋斗、充实、提高的履历。对她而言,学习永无止境,学习本身无限美丽。如今,在谭丽丽所挚爱的"半亩方塘"里,"天光云影共徘徊",硕果累累,风光无限,美不胜收!但对于奋斗者而言,人生的每一个成功,都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朱熹与八大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朱熹,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现江西婺源县)人。朱熹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继承和发展"二程"理气关系学说,在全国八大书院开展讲学和著书活动。朱熹与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最初为唐代李渤、李涉兄弟读书之地,宋皇祐五年孙琛在白鹿洞建学馆,称为白鹿洞书堂,淳熙六年朱熹重建并亲临讲学,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所修。朱熹与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朱熹在此讲学,学生达千余人。时有"潇湘洙泗"之称。朱熹与怀玉书院怀玉书院位于江西省三清山西部的怀玉山场。宋淳熙二年,朱熹在此建筑书院并讲学,历时达19年,为宋代理学宗师的发祥地。朱熹与独峰书院独峰书院又名仙都草堂。独峰书院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朱熹在此授徒、讲学。这次的讲学活动,对于浙中地区的理学探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熹与五峰书院五峰书院在浙江省永康城东的寿山中。书院建于宋代,朱熹在此讲学,并留下丹书"兜率台"三字。朱熹与考亭书院考亭书院在福  相似文献   

9.
中庸之美     
黄秉正 《企业导报》2013,(8):263-263
中庸是儒学的重要范畴。宋代朱熹把《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拿出来,使之成为"四书"的一部分,被历代学者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中庸推崇自我的修行,自我修行何尝不是一种内在之美?据此,本文通过此书的内容对中庸之美划分为五种具体的"美"。  相似文献   

10.
韩嵩 《人力资源》2013,(11):84-85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传说为周朝姜尚所著.《六韬》中对"选将"有这样一段记载:"知之有八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日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日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日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日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日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日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日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从宋代开始就有了以道学为职业的人史称为道学家。他们如何要自命为道学家呢?朱熹先生在《中庸章句序》中诠释得再明快不过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优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子思、子优这两位孔夫子产的得意门生是否因为道学尖传而去写作了《中庸》一书,本身倒成为一件无碍大局的事,有意思之处在于朱先生的一番话,倒是把道学家们的嘴脸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道学家者,拉大旗作虎皮  相似文献   

12.
沈理文 《楼市》2012,(Z1):24-29
钱塘江浩淼东去,曲折的水道构成一幅"之"字的天然笔墨,这片沃土,也因此获得了"之江"的美名。在流淌的千年岁月里,即使有着"欲写壮观愁笔弱"的喟叹,行者无疆的不羁身影,依然眷恋这片钟灵毓秀的山川沃野,在时光的尘埃中,幻化成一个又一个存在感十足的历史剪影。在这些历史剪影中,不仅有五云山、望江山、齐云山这些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自然景胜,也有白居易、罗隐、苏轼、朱熹等人留下的"贤者仙踪"。早在《山海经》《庄子》《史记》《越绝书》《汉书·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家》2007,(22):119-119
最新的"阴谋论"是,宋鸿兵会因为《货币战争》系列回国效力宋鸿兵看到的第一本《货币战争》,是7岁女儿送给自己的。今年6月,宋的妻女回国,在北京机场,女儿跑到书店里问,"有《货币战争》吗?"店员还奇怪,这书刚上架她怎么就知道?她自豪地说,"这是我爸爸写的!"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之书帖,是"天下行书第一"。我多次细心、崇敬打量,真谓人间之盛作,其书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细观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字迹潇洒流丽,优美动人。观之,为书法盛宴,似淳酒润喉。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您好,杜先生。您此次来东北大学讲学,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杜子华:这次是就我新近出版的22本《杜子华英语大课堂》这套书,做一个关于学习英语的讲座。 主持人:用您讲座的空隙时间,请您来就您的《杜子华英语成功学》谈一谈,好吗? 杜子华:那本书我这一次没有带  相似文献   

16.
王缨 《中外管理》2012,(10):126-127
有功夫的管理者,无意识中做的事情也会恰到好处,责任自然分明。曾仕强先生来大陆讲学已经有很多年了,在电视屏幕上,我们能够观其人,听其声,但终究比不了与他面对面地交流。当与这位能够驾驭东西方文化并以研究"管理哲学"安身立命的长者对话时,是很有一种享受的。在曾仕强先生的最新著作《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管理是一种功夫。对于有些说法我们听得很多了,如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但我们再仔细地去体味,甚或在长期的管理实际中去好好地体味,管理到底  相似文献   

17.
记春中国 人一遇到选址 择宅之事,就仿 佛触到了中国 文化的“鬼打 墙”,一定要问 一问“易文化” 是怎么说的?有什么禁忌?许多经理人来信问怎样挑选写字楼? 徐坤:中国文化关于选址择宅方面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无文字记载时期。相传黄河出现白马,背上的卷毛呈现“龙马图”——河图;洛水出现白龟,背上龟纹呈现“龟书”——洛书,《易·系辞上》:“河出书,洛出图,圣人则之”。这无字的图和书是中国民俗环境观的源头活水,中国古代天子处理国家事务的办公室叫明堂九室(九宫图)九宫图与河图洛书是同宗同理。天子依据季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最近冒出了离职的打算,别心急,读一读《职场色商》,或许你会改变主意。这是一本运用心理学原理在职场"内观自身,外观他人’的书。书中提及,人们之所以辞去某个职务,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喜欢某些人,而不是因为某些工作。此外,不同性格的人之间发生冲突,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对方的优点。这几年,乐嘉的性格色彩学狠狠喧嚣了一把。初见《职场色商》一书,人们第一感觉可能是"又一部跟风之作"——封面设计似曾相识,也是把  相似文献   

19.
宋杨  张洪宇 《活力》2009,(11):122-122
对话式新闻访谈.有感而问,有问而悟.打破了以往电视节目单一的呆板格局,逐渐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并成为社会中的文化景观。从汶川地震时感人肺腑的现场采访。到北京奥运会记者言语问的智慧进发,从《新闻调查》的睿智犀利到《面对面》的推心置腹,我们从中获知信息,感受思想,领悟情感。  相似文献   

20.
精品力作,说起来容易,标准呢?《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近些年,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小说千部。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出于奇快的小说作家"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