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盈余管理不是简单的会计行为,而是公司治理失衡导致的博弈结果。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从董事会入手分析如何控制盈余管理行为显得尤其必要。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产权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董事会对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机理及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视角,本文以2011-2019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混合最小二乘法,研究分析师关注是否会通过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方式影响未预期核心盈余。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对未预期核心盈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分析师关注度越高,未预期核心盈余越低,上述关系在改变核心解释变量后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关系在不同外部治理环境的上市公司中有所差异,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证券分析师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强。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和证券分析师人数增长经济后果的研究,同时对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提供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3.
尽管公司管理者有着各种各样的盈余管理动机,但是真正实施盈余管理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公司治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公司治理包括很多内容,本研究主要关注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两方面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来讲,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本文在分析如何影响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上,以2005至2009年我国上证180成分股为研究对象,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现正相关关系,董事会特征则受制度影响,具有双重影响。文章最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机构投资者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外部监管的重要力量,对公司治理意义重大。传统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是对应计项目进行盈余操控。但目前市场机制和政策越来越完善,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企业管理者开始寻求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方法,也就是真实盈余管理。那么外部的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会产生何种效果?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12~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和样本。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003至2005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阶段回归方法,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其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在董事和高管遭受民事诉讼时具有“兜底”效应,降低了董事高管的执业风险.选取2002-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在不同公司治理水平下,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会加剧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公司治理水平提高,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减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和盈余管理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认为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公司治理,其持股比例越高则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在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受到有效的监督;而公司治理水平低的公司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环境和机会。  相似文献   

8.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矛盾也逐渐显现,从而引发了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研究高管薪酬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会计师》2014,(12)
本文采用2008到2011年的样本数据,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之间的影响,分别考察了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流通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越高、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董事会进行的会议越多,盈余管理水平相对更低;董事会规模、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章丽珠  唐盈 《会计师》2014,(6X):78-79
本文采用2008到2011年的样本数据,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之间的影响,分别考察了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流通股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越高、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董事会进行的会议越多,盈余管理水平相对更低;董事会规模、高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董事会监管下高管变更带来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高管变更当年存在调减盈余行为;董事会监管程度与高管变更的概率有相关关系;董事会监管能抑制高管变更时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注重董事会制度建设,强化董事会监管作用,以规范盈余管理行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能有效抑制高管变更时的盈余管理行为。以沪深 A 股上市公司2010~2013年数据,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发生高管变更的企业,高管变更当年存在较为严重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监督效率越高、监事会越勤勉,以及大股东制衡度越大,该负向盈余管理行为越能得到抑制。鉴此,宜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完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2003--2005年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进行考察,利用调整的截面Jones现金流模型计量操控性应计利润,分析了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别及其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地,经验证据还表明,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来自经营绩效的激励作用,而非公司治理的制约作用。更深入的考察还发现,在所有表征经营绩效的指标中,主营业务回报率对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虽然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真实盈余管理现象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表明会计信息可比性是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转变一个重要诱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管理层薪酬更高时,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的转变越明显。但是在股权集中度较高、信息披露规范和监管环境趋紧的情况下,随着会计信息可比性提升,管理层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上升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2005-201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CEO、CFO合谋对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发现,基于任命关系的CEO、CFO合谋对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有显著正影响,且对内部监管较弱的公司以及国有上市公司的影响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CEO与CFO存在的年龄差异会促进合谋,而性别差异和学历差异则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其研究领域亦非常广泛,涉及公司契约与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股票发行与盈余管理、管理人员薪酬与盈余管理等等。本文就针对国内外学者近20多年的盈余管理研究状况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动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探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控制权分配,特别是审计控制权的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的市场机制设计,上市公司的“融资饥渴”;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分别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考察了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联系;并在分析中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在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下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司特征差异、内部治理与盈余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虑代理冲突程度、业绩表现与公司内部治理的内生关系基础上,分析并检验了代理冲突程度和业绩表现两个表征治理效率的公司特征因素对公司内部治理与盈余质量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公司代理冲突程度较高和业绩表现较差时,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提升显著改善了盈余质量;相对于代理冲突程度的影响而言,业绩水平在影响公司内部治理与盈余质量相关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本文的研究为公司内部治理与盈余质量的相关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岗岭 《理财》2002,(7):28-28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对外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过度盈余管理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过度盈余管理的危害不亚于会计作假。它使会计沦为一种“数字游戏”,加剧了上市公司的会计风险,损害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更侵犯了小股东的利益。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优化产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未流通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大部分,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且股权过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