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文分析了鲁迅小说讽刺艺术。讽刺在我国较早是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鲁迅本人在创作中就借鉴了古代讽刺文学的一些手法,而且鲁迅对于讽刺有自己的理解,并把它贯彻到自己的创作中。论文概括了鲁迅小说语言讽刺艺术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鲁迅的小说成为当时讽刺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五四”前后作家小说中的病态形象是值得分析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这一类小说的四位代表性作家鲁迅、郁达夫、庐隐和丁玲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分析,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创了五四小说的流行叙述模式,并从“‘人自食’的迷失者和超越者”这一角度,分析了鲁迅小说在同时代作家中所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喜剧性是解读鲁迅小说创作的关系之一。并分析了这一点长期被鲁迅研究者忽略的原因,提出了喜剧作为鲁迅小说创作独立成分的表现形态及价值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巨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内容与作者的生活背景紧密相连,小说语言具有新鲜、含蓄、简洁和凝炼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相比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鲁迅小说中塑造的“狂人”等一系列思想先驱者所反抗过的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依然存在,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鲁迅小说中的“狂人”群像联系起来认识和分析,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鲁迅及其作品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呐喊》、《彷徨》两集中所体现的主要创作艺术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诸如简洁而传神的肖像描写、画眼睛以显示人物的灵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重复的艺术手法、“看/被看”的情节结构模式等鲁迅小说典型的创作艺术在《祝福》中都有体现。《祝福》可以作为考察鲁迅小说创作艺术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时刻感受到鲁迅对儿童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关注。儿童形象是鲁迅作品中虽出现不多却必不可少的元素。  相似文献   

8.
鲁迅前期小说受俄国作家果戈理、阿尔志跋绥夫及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作品的影响,鲁迅既善于“拿来”。又敢于创新,以其伟大的民族自信心写出了一篇篇标志着中国新文学思想高峰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考评了清代狭邪小说的艺术渊源、发展阶段、内容及艺术特点,很多观点至今仍泽被后人.但也要看到,鲁迅的狭邪小说观具有局限性,他对狭邪小说的滥觞之作、成因、阶段性变化原因及使用方言写作等问题的论述都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考评了清代狭邪小说的艺术渊源、发展阶段、内容及艺术特点,很多观点至今仍泽被后人。但也要看到,鲁迅的狭邪小说观具有局限性,他对狭邪小说的滥觞之作、成因、阶段性变化原因及使用方言写作等问题的论述都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两种文学时代观的比较分析──兼论鲁迅小说表现时代的特征周承华郁达夫曾断然表示:“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毛泽东同志更是赞誉鲁迅...  相似文献   

12.
可以说,没有尼采的鲁迅不成其为鲁迅,同样,尼采也依凭着鲁迅在中国思想舞台上更为引人注目。鲁迅借用了尼采的个人主义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明构思"立人"的蓝图;同时,他对尼采接受愈多,批评也愈多,鲁迅是在对尼采思想的不断扬弃中而成就为一个中国的思想家和国民灵魂的工程师;他的早期论文,他的小说和散文都留下了尼采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汪敬熙是在白话小说产生之初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品不多,人也很快退出了文坛,继而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鲁迅从开始就注意到了他的小说作品,在自己的文章中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并对汪敬熙本人的创作报以很大的期望。另外,汪敬熙也是客观写实的作家,与鲁迅相似,写作为了揭示现实,是“有所为”而发,尽管他本人对此并不赞同,客观的效果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在选材上的突出特点是写“平凡的人生”,开掘前人未曾开掘的主题 ,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其细节描写继承我国古典小说语言描写方面的优良传统和精华,而且还注意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创作方面成功经验和新颖技巧,并且在细节的运用技巧和处理手法上也很有特点,这些细节描写和技巧手法是其小说 艺术蕴涵表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创作独具艺术魅力与文学效应。他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而且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小说《阿Q正传》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原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不是人们以及鲁迅自己所谈的经济原因,而是时代使然,性格使然,是鲁迅长子意识所造成.是他那大家庭美梦的破灭。从鲁迅兄弟的日记中可见,他们都不是节省的人。不能将他们兄弟失和的原因归咎于羽太信子。祸兮福兮,兄弟失和造成了鲁迅生活的改变,性格的变化。没有兄弟失扣,也就没有人们现在见到的鲁迅。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在选材上的突出特点是写“平凡的人生”,开掘前人未曾开掘的主题,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伤逝》一直被认为是最难阐释的鲁迅小说文本,这跟他1925年前后的思想转化有关。虽然他仍坚持着韧性的生命哲学,但青年的沉沦和伤害也使他对长期坚守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对寄予希望的青年甚至产生了复仇的冲动。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可以看到涓生和子君之间的人性隔膜和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因——隔膜中的复仇。对于人与人之间永不停息的复仇,鲁迅借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忏悔。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其著名小说《阿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