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雄 《时代金融》2013,(12):159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城镇化的步伐,而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要劳动群体,兼具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他们的户口是农民,没有享受到城镇职工享受到的各种福利,但是他们却是在城市里生活、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却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他们逐渐被沦为城市的边缘人。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汪娟 《海南金融》2007,(2):66-68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逐渐成为一个较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现阶段,单纯依靠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是不足以解决为数众多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的.本文阐述了我国现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现行制度的缺陷及原因、在商业保险公司中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以商业保险为平台的新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以湖南省14个城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涵盖农民工个人特征、就业状况、家庭情况、城市融入感以及其他社保的参与等五大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政策建议。一、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及问题农民工是指户籍是农民,跨地区外出的进城务工人员。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据,201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公平的要求,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本应维护其在再分配中的权益,然而现实却正好相反。从历次养老保险转续政策来看,农民工的权益步步受损。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积累莫返之害,分析了其形成的基本逻辑,并利用精算方法测算了在养老保险转续过程中各参保地的受益以及农民工的养老金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队伍越来越大。农民工的职业属于产业工人,但其户籍身份却是农民。在传统养老方式的功能不断弱化的背景下,将青春年华献给了城镇建设的农民工又难以顺利进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面临更为突出和典型的老年风险,缺乏制度支持的农民工养老必然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6.
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在几年前就被视为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和从实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但迄今为止,在2.5亿农民工中,却只有不超过3000万人的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本文从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析养老保险的跨城乡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已经在全国23%的县试点,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保)参保率的提高,越来越多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参加了城保。结合江苏省实践,在探索分析城保和新农保制度衔接若干问题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两种衔接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为切入点,从参保意愿和实际参保水平两方面对需求进行综合考量。在对浙、鲁两地431个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其参保意愿和参保水平之间存在较大需求缺口。同时,运用二项分类Logistic模型分别对二者的影响因素进行横向的显著性对比分析,发现各因素在对参保意愿和参保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就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供给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央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全国各地也形成了各具千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然而,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实践中的问题和制度设计的缺陷,分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供给存在的"三不足"和"三缺乏".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实体企业发展也受到了挑战,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现象,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本文就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农民工对金融危机的看法、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及目前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和意见展开,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养老保险产生的影响,并多角度的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从政府、企业及农民工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养老保险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似乎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最终要么归于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要么归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与前一时期要建立独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一“共识”仍然是基于城乡二元思维方式,其隐含前提是中国仍将实行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农村社会不再单纯依靠传统自给自足的养老模式,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财政承担能力不足等因素,试点范围不够广,推进速度较缓慢,保险覆盖率比较低,保险保障水平尚不高,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了严峻挑战.本文从农村养老保险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角度,阐述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农民养老保险的积极意义,并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加速发展农民养老保险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城市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经济风险、养老资源不足、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阐明了现阶段完善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认为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开展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业务可以促进城市农民工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陕西、青海、贵州3省19个地级行政区1124名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本文实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婚姻、学历、政治资本、就业地区、养老区域选择、政策获得渠道、政策知晓度和政策期望值对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都有显著影响。政府应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信息获得渠道,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政策的知晓度,降低政策"便携性损失",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政策的期望值,以激励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5.
近年,笔者在珠海市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工作中,频频遭遇农民工退保问题。农民工退保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解决他们的退保问题,维护他们的养老保险权益?  相似文献   

16.
一、农村社会保险事关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曾毅认为,第一是应大力发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是自愿参加、政府引导,但对农民工来讲,应尽快实行强制性的参保,雇主和农民工都应按照法律的规定来交纳保险金。建议成立农民工保险处,专门管理农民工的保险工作。农民工回乡、换地方不应该退保。身份证可以作为个人帐户的号码在全国通用。应尽快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一个高效的城乡协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各类企业用人单位中就。业的非城镇户籍的职工,即所谓的农民工,应当享受与城镇户籍职工同等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这是《劳动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也是城镇各类企业用人单位应尽的责任。目前,由于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劳动关系变更频繁、工资收入偏低负担不起个人缴费,以及现行养老保险政策中存在的弊端损害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等方面原因,影响了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目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导致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难,影响农民工享受待遇,形成了参保农民工的“退保潮”。  相似文献   

18.
《云南金融》2009,(1):30-30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008年10月透露,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试点探索之中,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已经有了一个草案,将进一步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  相似文献   

19.
摘要:文章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模型,运用Tobit模型和安徽省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意愿较高,实际参与率较低;性别与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与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没有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概率不仅仅是其经济理性体现,更重要的是其非经济理性行为的体现,这些非经济理性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概率与数量都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介绍河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揭示了河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能力低;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意识低;政府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不健全;农民工维权意识低等。最后提出了针对河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的对策,包括深化土地转让制度,增加农民工收入;实行差别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灵活调整缴费基数,提高农民工参保率;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保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