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集了2004年1月~2006年1月期间公开披露高管人员违规落马现象的3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对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与上市公司高管违规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高管违规成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规模、高管薪酬、学历构成、内部人控制等因素与上市公司高管违规有显著相关关系.治理上市公司高管违规,应重点从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治理上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防范和抵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成为上市公司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规范、公正的证券市场才能保证市场中每一个投资者都处于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鉴于此,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法律法规现状进行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动因剖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柏 《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31-136
本文从经济理论角度详细剖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动因,发现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主要利益主体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监管部门,投资者作为披露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只能对信息披露施以有限的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是相关利益集团追求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博弈过程,并给出了防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预警模型的缺陷及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样本资料和实证方法选取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实证结果的正确性。本文从时间窗、样本配比、变量与模型选取等方面分析在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中常见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采取粗糙集模型,以深沪767家上市公司为建模样本,以116家上市公司为检验样本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预警模型。结果显示,在建模样本中,粗糙集模型以97.8%的精度正确识别正常上市公司,以66%的精度正确识别违规上市公司。在检验样本中,粗糙集模型以98.1%的精度正确识别正常上市公司,以68%的精度正确识别违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延迟披露和重大遗漏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主要形式,信息披露不及时和不全面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发生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比例最高的是上市后的4~9年。证券部门应该加强对处于这个时间段内的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违规处罚的力度,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成本,防止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泛滥。  相似文献   

6.
卖空机制能抑制上市公司违规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孟庆斌  邹洋  侯德帅 《经济研究》2019,54(6):89-105
本文以中国开启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使用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以2010—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卖空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公司的违规倾向,提高了其违规行为被稽查的概率,该结论在使用双重差分控制内生性,并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其次,信息透明度在卖空机制影响公司违规的过程中,既具有调节作用,又发挥中介效应。同时,卖空机制通过提高对公司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其违规倾向。具体而言,股票融券余额较大、进行了股权质押以及负债率较高的公司,卖空对其违规行为的威慑效应更加明显。此外,相比领导人违规,卖空机制对信息披露违规和公司经营违规的影响更强,且随着时间推移,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治理作用越发明显。本文的研究表明,融券卖空机制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治理和防范公司违规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松 《生产力研究》2005,(12):81-83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信用缺失严重的问题与整个社会信用缺乏有关,但主要是上市公司流通股股权约束软化、对失信违规公司惩戒不力及政府对股市隐性信用担保等带来的结果。建立健全股票信用,应改善整个社会信用,调整公司股权结构,强化流通股股权约束,逐步解除政府对股市的隐性担保,建立社会对上市公司股票信用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要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加大对失信违规公司的惩戒力度。  相似文献   

8.
审计委员会制度能否有效防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与防止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关系为视角,采用Logistic模型对2003—2007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417家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及其治理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和提高其治理效果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胡雪峰 《经济师》2005,(4):123-124
文章在对国内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对上市公司违纪违规现象进行了论述 ,并就上市公司伦理道德失衡的现状、动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理论视角,对2006~2009年间受到中国证监会或交易所处罚的违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高管人员薪酬、薪酬-业绩敏感性与公司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公司违规发生概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过低的年度薪酬会增加公司违规的概率;与配比公司相比,业绩较差的违规公司有着较低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高管可以依据公司的业绩选择利已的薪酬-业绩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的形成机制、审计失败的识别及治理是三个互相联系的问题.运用舞弊三角形理论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和事务所违规的动机、机会和自我合理化,可以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事务所违规和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报告舞弊的条件发生"聚焦"或耦合,那么审计失败就会发生.审计失败是事务所违规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共生的结果.上市公司的成本领先、业务多元化和业务均衡性等经营战略特征与审计失败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结论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和舞弊审计准则提供了实证证据.要全面治理审计失败应从上市公司、事务所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采取系统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奕 《经济师》2005,(9):127-128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通过函数关系分析信息披露违规与会计监管之间的动态博弈。考察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效果,并提出遏制和消除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吴玉玲 《经济师》2004,(1):127-128
尽管上市公司取得的成绩及其对中国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人们开始对上市公司质量产生疑虑和担忧 ,上市公司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上市公司出现大量违规造假、盲目圈钱、业绩下滑、欺骗投资者的现象 ,是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独有的竞争力,预防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开展有效的公司财务治理,显得十分必要。但近年来,上市公司大肆违规舞弊现象的出现,给财务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对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各种财务关系的处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及审计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有违规的会计造假所致,也有盈余管理的结果,相对于违规造假,盈余管理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文章主要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及注册会议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  相似文献   

16.
刘畅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456-457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已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然而,上市公司治理违规的现象仍然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信息披露违规便是这个大问题中非常突出的一面。本文依次论证财经媒体监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并对财经媒体监督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出简单归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上市公司种种病状,解析其产生的根源,并进而提出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治理的设想:强化国家审计对证券监管部门、社会审计组织和上市公司的监控;制定符合国情和可操作性强的证券法规,以加大对证券执法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违法违规的惩处;股市扩容应循序渐进,杜绝上市公司增发和严控上市公司变更名称。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南京大学联合证监会对 A 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状况的综合调查数据,切入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独特视角,实证分析了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违规风险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未来的违规倾向呈显著的负向关系,且这种负向关系在控制内生性等问题后依然存在。这表明投资者关系的有效管理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违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抑制企业违规风险方面,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内部控制质量具有互补作用,而媒体报道、分析师跟踪、公司规模、机构持股等公司可视性因素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违规风险之间的负向关系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文章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而且在实践上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运作、提振投资者信心以及防止金融市场极端波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彦  邱妘 《生产力研究》2022,(12):151-156
文章选取2011—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信用融资对企业财务违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越大,财务违规概率越小,违规程度越低。上述结果在控制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内部控制质量高或者业绩压力大的企业,商业信用对企业财务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论表明商业信用融资在抑制上市公司财务违规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企业与监管部门提供了治理和防范企业财务违规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股权分置改革旨在改变不健康的股权结构,然而原非流通股股东为了配合未来减持的需要,对解禁之前最近季度的财务数据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并且解禁的规模越大,其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也越高。无论是针对大非流通股的解禁事件还是小非流通股的解禁事件,上市公司都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监管部门应当加大违规惩罚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违规成本,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