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目前国内棉粕供应量季节性偏紧,加之油厂、贸易商惜售心理坚定,近期棉粕市场的关注度已经陷入低谷,市场成交颇为清淡。  相似文献   

2.
目前距2012年的新季棉粕上市已经越来越近。国内棉粕供应正处于一年当中最青黄不接之际,除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得到少量进口棉籽补充外,国内多数地区已经难觅棉粕踪影。即便作为我国最大的棉粕生产地区,新疆的可售资源也是非常有限。而有限的库存水平不仅在近期一直支持着国内棉粕市场价格的强势上扬,同样也将在随后的、新季上市之前继续保持着强势状态。  相似文献   

3.
4.
张乐 《现代食品》2021,27(1):80-82
本文主要分析了棉酚对棉籽油在质量、安全、色泽等方面的影响和危害,介绍了目前工业中,在碱炼脱酸工艺环节控制合适的工艺参数如碱液浓度、温度、时间等,而将棉籽油中棉酚脱除到国家现行标准以下,符合棉籽油品质安全标准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测定食用菌中游离棉酚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丙酮-盐酸(0.5 mol·L-1)-水(13∶1∶6,v/v/v)混合溶液振荡离心,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C18反向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0.1%甲酸(含2 mmol·L-1乙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的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棉酚在0.25~25.00μg·L-1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在86.1%~99.8%,相对标准偏差为2.3%~8.2%(n=6),方法的检出限(S/N≥3)均为1μg·kg-1,定量限(S/N≥10)均为3μg·kg-1。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回收率和精密度,适用于食用菌中痕量游离棉酚的大批量快速检测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旱地棉田没有水浇条件,可利用碳铵易被土壤吸附的特性,结合耕翻整地集中一次分层施入土壤,这种方法叫一次性双层底肥法,群众称之为“旱棉施肥一炮轰”。具体做法是:耕翻整地时,把全部有机肥和生育期间施用的氮磷化肥总量的80%撒于地表,及时耕翻到犁底层(距地面15厘米左右),耙耱平整,再用耧把其余20%化肥施进去,深度5厘米-6厘米,注意不要接触种子。这种方法对棉花可做到壮苗早发,蕾花期根系下扎,吸收下层养分,盛花期结合下雨适时追补,就可达到丰产目的。旱棉“一炮轰”施肥法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响应面法优化碱性蛋白酶提取野生山核桃籽粕蛋白质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考察了加酶量、pH值、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条件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中心组合试验,建立了蛋白质提取率与各主效因子的二次回归模型方程。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加酶量4.0%、pH12.0、温度47℃、提取时间2.0h。在此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可达81.90%。  相似文献   

8.
以芝麻粕为原料,利用多种蛋白酶对芝麻蛋白进行水解,最后选择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以及木瓜蛋白酶3种进行复合酶解。在固定料液比为1:5和加酶顺序为碱性-中性-木瓜的条件下,得出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碱性蛋白酶的加酶量为0.5%,pH为9.5,温度50℃,酶解时间为2h;中性蛋白酶的加酶量为0.6%,pH为7.5,温度35℃,酶解时间为3h;木瓜蛋白酶的加酶量为1.5%,pH为6.5,温度50℃,酶解时间为3h。酶解后,总氮回收率达到63.14%,三氯乙酸可溶性氮指数可达55.11%,多肽转换率可达48.99%。  相似文献   

9.
吕复云  胡姝 《现代食品》2022,(22):100-103
本文以油茶籽粕为原料探究茶皂素的提取纯化工艺参数。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考察了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茶皂素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2.0 h、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茶皂素提取平均得率为(22.36±0.15)%,通过大孔树脂纯化得到纯度为88.20%的茶皂素纯品。该方法克服了提取茶皂素色泽深、茶皂素得率低、工艺复杂等缺点,通过优化提取条件,提高了茶皂素得率,进一步提高了茶皂素纯度。  相似文献   

10.
以猕猴桃果酒为原料,探讨了不同化学降酸物质对果酒降酸的影响。通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降酸效果最优的化学降酸法:以CaCO3、K2CO3、酒石酸钾联合降酸效果最佳,3.0 g/L的CaCO3,1.2 g/L的K2CO3和4.0 g/L的酒石酸钾可使猕猴桃果酒的酸度从13.85 g/L降低到7.31 g/L,降酸率达到47.22%。此法不仅能降低果酒的酸度,而且还能保持其良好的风味口感。该实验结果可以为生产优质猕猴桃果酒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比较高产米曲霉在摇床培养与发酵罐培养中生产曲酸的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3℃、发酵天数为9 d、接种量为25%、菌龄为96 h时,摇床发酵的曲酸产量达到最高,最高可达98.6 g·L-1;而发酵罐培养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23℃、发酵天数4 d,接种量15%,菌龄96 h时,此条件下曲酸产量可达到99.6 g·L-1。本研究为工业化生产曲酸提了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自强  李应彪  王陈强 《现代食品》2020,3(5):100-105,115
本文以加工番茄为原料,模拟工业生产工艺制备番茄汁,添加从酸奶中分离鉴定所得菌种,驯化制成复合发酵剂,研究优化发酵番茄汁的加工工艺.发酵菌种鉴定结果为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价法优化获得了制备发酵番茄汁的最佳工艺:白砂糖添加量10%、发酵时间14 h、发酵剂添加量1‰、发酵温度37%,发酵终点PH值3.96.  相似文献   

13.
主要探讨了以鸡油菌为原料,利用鸡油菌孢子液体深层发酵,获得菌丝体与发酵液的混合液。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多因素多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出饮料的最佳配方,制作鸡油菌孢子发酵型饮料。对鸡油菌孢子发酵型饮料进行了感官质量的评定,结果表明:发酵120 h时发酵液的感官最好,多糖含量最高,发酵饮料的因素影响主次顺序为发酵液>稳定剂>柠檬酸>白砂糖,发酵饮料的配方以46%的发酵液、0.22%的柠檬酸、0.18%的稳定剂(CMC-Na)、7.5%的白砂糖时制得的发酵饮料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4.
李新  臧学丽 《现代食品》2022,28(2):54-56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能够使食品的口感与成分发生变化,使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食品加工生产期间应用微生物发酵工程,可使食品的营养和保健功能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发酵工程,分析其应用优势,探索微生物发酵食品的保健功效,判断微生物发酵工程的未来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陈华强 《现代食品》2022,(3):191-195
目的:本文采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发酵菌种,考察发酵液中次黄嘌呤前体物质的质量浓度与发酵产率的关系、次黄嘌呤前体物质加入方式与腺苷产量的关系,以研究提高腺苷发酵水平的补料发酵工艺。方法:利用摇瓶、50 L发酵罐、10 m发酵中试罐,整合补料与溶解氧的发酵过程调控,进行逐级放大试验。结果:在10 m3中试发酵罐进行补料工艺放大,流加补糖含9 g·L-1的次黄嘌呤,并通过阶段控制溶氧条件,腺苷产量达到35.06 g·L-1。结论:次黄嘌呤的添加对腺苷的生物合成有促进作用,分阶段溶氧控制连续流加次黄嘌呤工艺腺苷产量有明显的优势,腺苷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为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发展干预的非线性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河北省易县西山乡综合社区发展项目为例对农村发展干预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干预过程的非线性特点,并说明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以红薯粉为原料优化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得出红薯粉生料同步糖化发酵工艺的较佳条件是:料液比1∶3,初始pH4.0,添加淀粉酶量为30 U/g、糖化酶为220 U/mL、活性干酵母为0.1%,搅拌均匀,于30℃左右进行发酵。144 h后终止发酵,测定残总糖量为20.7%,酒度8.0%(V/V),出酒率39.6%,淀粉利用率达到69.8%。考察了红薯、木薯和薯蓣等3种薯粉之间生料发酵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木薯粉发酵效果较好,144 h发酵终止后各指标平均值分别为残总糖量19.8%,酒度10.4%(V/V),出酒率40.6%,淀粉利用率达到71.8%,各项指标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技术的革新给食品加工业带来了革新与升级,其中固态技术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固态发酵的概念,论述了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措施及益处。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油脂在油脂生物工程产业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并生产微生物油脂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课题。微生物的增殖率高,干菌体含油量高;用微生物方法生产油脂的品种可以选择,比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少;微生物培养可以有限的占地上进行加工生产,不受季节和气候变化的限制,能精确地计划微生物的产量,而且能连续生产,这种方法周期短、产量高、不受场地、季节,环境的影响,从而开辟了新的油源,为人类提供了科学料油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