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赖智慧 《新财经》2013,(10):26-31
支付江湖三足鼎立,最近烽烟又起。 支付宝8月底宣布,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将停止线下POS收单业务,这项业务可是支付宝梦寐以求且重金投入的。这意味着,今年以来关于银联有意收编第三方支付的消息已成事实,银联与支付宝正式开战。  相似文献   

2.
董露茜  李斌 《新财经》2013,(7):30-34
在银行眼里,银联角色既是裁判员,又做运动员,银行希望银联只做卡组织;银联则从"大局"出发,试图和银行建立强大的同盟关系,一起对付正在兴起的第三方支付。在银行卡市场,中国银联的身影无处不在,但这个银行卡组织的角色有些复杂,与VISA、万事达这些国际卡组织不参与收单和支付业务不同,银联不仅通过旗下的银联商务在银行卡收单市场与银行展开竞争,还不断布局第三方支付业务。因此,银行对银联的感情比较复杂,银行是银联的股东方,双方在业务上拥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在银行卡收单市场,双方竞争已趋白热化,互相指责对方,打价格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快讯》2013,(34):14-14
8月27日,支付宝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对原有合作商户我们会妥善处理,不会影响商户的正常业务。由此给用户和合作伙伴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支付宝官方微博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的责任暗示推到银联身上。  相似文献   

4.
支付大战     
《新财经》2013,(10):26-27
这是一场争夺市场份额的激烈厮杀,目标是正在兴起的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主体是银行、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联无疑是强势的,垄断地位决定了它可以利用现有优势挟持银行来逼迫第三方支付,但这种战术在线下支付领域可行,到了线上业务,这招就不灵了。而且,银联也不得不面临被边缘化的现实;银行作为发卡行和主要的收单机构之一,在业务上部分受制于银联,在线上业务中也受制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因此在两者的博弈中,一直希望扮演一个平衡者的角色;第三方支付机构尽管经历了快速发展,也符合行业发展大势,但要想继续做大,也面临困难。目前线下业务发展步履维艰,线上业务也面临着银行间的博弈,需要微妙平衡。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打开钱包,我们总能找出几张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这简单的“银联”二字,使我们享受到了跨银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各种刷卡服务。从传统的百货、超市、宾馆、酒店类消费领域,到新兴的房地产、汽车销售、物流配送等商户受理市场,银联天津分公司的业务领域愈拓愈宽,我  相似文献   

6.
8月27日,作为互联网线上支付巨头的支付宝在官网上更新了一则信息量颇大的公告,公告中称: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这则公告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线下支付巨头银联埋藏多年的"矛盾"放到了桌面上。支付宝全身而退早在今年7月,银联董事会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该议案要求,从今年9月起,各成员银行停止向非金融机构新增开通银联卡支付接口,存量接口上不再新增无卡取现、转账、代授权等银联卡业务;12月31日前,所有非金融机构线下银  相似文献   

7.
微博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2013,(34):14-15
围观#支付宝要"死"给银联看?#8月27日,支付宝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对原有合作商户我们会妥善处理,不会影响商户的正常业务。由此给用户和合作伙伴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支付宝官方微博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的责任暗示推到银联身上。  相似文献   

8.
2005年1月1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正式开通了人民币银联卡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受理业务,内地银行发行的带有“银联”标识的人民币银行卡已经可以正式在上述三国贴有“银联”标识的自动柜员机(ATM)和商户销售终端(POS)上使用。这也是人民币银联卡继2004年1月中旬和9月初分别在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实现受理后,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9.
董露茜  李斌 《新财经》2013,(7):28-34
打开钱包,看看你的银行爷,你是否发觉,几乎每张银行卡上部有一个“银联”的标?每当你用银行卡跨行消费一次,银联就能从你这笔消费的手续费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你平时可能经常为银联贡献收益,但不一定了解这个机构。  相似文献   

10.
8月27日,作为互联网线上支付巨头的支付宝在官网上更新了一则信息量颇大的公告,公告中称: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这则公告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线下支付巨头银联埋藏多年的“矛盾”放到了桌面上。  相似文献   

11.
董露茜 《新财经》2013,(10):32-33
约九成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线交易不走银联渠道,线下业务也具备绕过银联清算网络,与银行自行清算的能力。一些第三方在线上已经开始向银联蛋糕最大的线下市场渗透,这些实实在在威胁到了银联。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成为近期最热门经济话题之一:热烈欢呼者有之,坚决反对者有之,心存怀疑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3月15日,央行决定暂停虚拟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一些市场人士和消费者情绪颇为激动,认为央行此举是遏制创新,甚至是为了保护银行和银联的既得利益。此乃言过其实。暂停并非停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要求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当然包括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等创新业务。只是这些业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客户信息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3.
传媒     
银联开战第三方支付
  支付宝官方微博的寥寥数语,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的利益之争捅上了台面。8月27日,这条消息引起关注:“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所谓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通过与各家银行签约,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这可以是在互联网上支付,也可以是商户离不开的POS机收单业务。前者,支付宝是老大;后者,是银联的天下,也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支付宝此举,实为以退为进,即为保住线上第三方支付市场,而主动放弃同样颇有前景的线下POS业务,更把咄咄逼人的银联曝了光。  相似文献   

14.
4月6日,香港渣打银行宣布已与中国银联签订联网协议书,并获批成为中国银联会员。至此,已有16家香港银行成为银联在港会员银行。那么,是什么让它们趋之若鹜呢?  相似文献   

15.
企业快讯     
《中国经济周刊》2005,(30):54-54
大庆地震北京信威“大灵通”再显神通,万网携手银联电子支付,阿迪达斯将巨资收购锐步,永乐电器推迟香港上市,七喜追加笔记本和液晶业务投入。  相似文献   

16.
《现代乡镇》2011,(4):102-104
在集团客户业务竞争白热化、市场份额瓜分殆尽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以其庞大的客户群体、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优越的扶持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来开发这一市场。由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联信”)撰写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跟踪分析报告》,从“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两个维度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浅谈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情况--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中国经贸》2014,(18):130-131
银行卡作为现如今国内个人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凭借着它便捷、高效、安全、灵活等众多突出特点,从推行以来便深受广大城镇及农村客户欢迎。根据数据可知,截至2009年6月末,国家银行卡发卡总量19.8亿张,加入银联网络的ATM机18.97万台,POS机211.01万台,银行卡业务展与推广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随着联网网点的增加、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结算平台的优化,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给农村资金回聚和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是相比而言的农村市场,对于银行卡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障碍和困难。本文将从六安市霍山县银行卡的发展和使用现状入手,分析银行卡在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各个角度分析提出应对措施,希望能为农村地区银行卡加速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易宪容 《西部论丛》2006,(11):51-52
由于商业银行的刷卡促销活动和“银联卡”海外市场迅速拓展,中国刷卡消费的相关数据获得了“井喷”式的增长。看到这些数据,无论是商家,还是发卡银行、中国银联及消费者,应该是喜从心来。对参与银行卡刷卡的商家来说,通过银行卡的消费,其业务扩大,产品交易成本降低了,利润自然也会增长:对于银行及银联来说,随着银行卡消费的增加,不仅使当前业务量迅速增长,发卡银行与银联也可以从透露的商机中看到银行卡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虹圆 《特区经济》2005,(3):204-205
一、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特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人民币结算业务、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外汇中间业务、自营外汇买卖业务、担保业务和商人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来说,虽具有成本低、收益高,不直接形成表内业务资产或负债等普遍特点,但是,随着业务拓展范围的扩大,市场变动、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间业务的多样盈利形式背后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风险。这些风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电信增值业务正呈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由于网络技术的升级,以及业务应用的复杂化,一些增值业务正悄然蜕变为基本业务,在未来,电信增值业务将向何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