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继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已初见成效,投资资金继续紧缩,投机性需求得到抑制,房地产投资增速和价格涨幅双双回落。2006年满足居民对中低价普通住宅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中央将继续贯彻落实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和稳定房价的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将保持适度增长,房地产价格有望保持基本稳定。但要及时了解房地产市场的动向,善于发现、解决新问题,以免出现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唐旭 《广西经济》2008,(5):11-13
从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构成来看,驱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是消费、投资和净流出,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态势。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我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3.
陶冬 《新财经》2004,(7):10-10
从原先建议和限制部分行业贷款转向更为强硬的全面限制信贷和行政干预手段,是一次战略性的转变,是中国经济大环境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中国过热的投资将“硬着陆”、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消费则持续高速增长]迄今为止,中国政府采取的紧缩举措同我们预见的情形几乎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全球视角分析了金融风暴通过心理和预期、资本流动和收入增长等渠道对中国房地产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在宏观经济周期性下行时期,由于市场预期悲观和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房地产市场难免出现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交易萎缩、房价波动或下跌、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减慢等周期性市场调整现象,以及收缩性的羊群行为。因此,政府要对上一轮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彻底调整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选择合宜的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交易成本,以扩大住房消费为突破口,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在房地产实践中,青海省出现了与国内市场相契合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行为,它推动着青海房地产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近年来。我省房地产投资和消费保持了较快增长、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稳中有升,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层吹风     
二○○二年中国经济有三大变数高层吹风《望》杂志的一篇经济分析文章指出,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三大变数:第一,世界经济放缓可能导致中国出现新的价格紧缩。该文指出,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的根本影响是国际市场的需求紧缩和与之相随的价格紧缩;而中国当前刚刚脱出通货紧缩趋势的阴影,价格形势远不稳定,2000年价格的政策调控目标是正增长1%,这个目标未能实现,仅仅增长了0.2%;从2001年的情况观察,年初预计正增长2%的政策调控目标也较难实现。单纯重视出口增长只会进一步拉低国内价格水平。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已经疲…  相似文献   

7.
常龙 《北方经济》2012,(12):6-7
近年来,我国资产价格变动幅度比较大,表现在股票价格的大涨大跌,以及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涨。资产价格的变动势必影响居民持有的金融财富和房地产财富的变动,进而影响消费的变动。本文从资产价格角度,通过对股价和房价的财富效应的分析与考察,以此检验能否通过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发展来拉动消费。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微弱的财富效应,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负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8.
2004年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快速回落,房地产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供求形势逐步得到改善。但各地房地产价格仍有较大幅度上涨。2005年在继续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下,房地产投资、需求将平稳增长,价格涨幅趋缓。2005年调控的重点应该从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转为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稳定房地产价格上。  相似文献   

9.
1993年以来通过紧缩投资,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随之而来的1997年,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1998年渐趋明显。国内消费需求疲软,形成前所未有的“买方市场”;社会投资增长乏力,严重制约国民经济预期增长目标的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工业投资的强大力量拉动经济  相似文献   

10.
晓行 《宁波通讯》2012,(18):48-48
6月份,70个城市中,57个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21个环比下降;11个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25个环比上涨。一些媒体包括部分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体也发表文章,认为房地产回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次房价上升的主要动力是自住型刚性需求;离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中国经济不可能稳增长。还有部分媒体歪曲中央稳增长决策的原意,认为放开房地产符合中央的意图。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表明了坚定不移调控房地产、让房地产市场发展回归理性的决心,各种鼓吹房地产调控放开的论调才偃旗息鼓。但是这阻挡不了违背中央调控政策各种暗箱操作的出现。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离开房地产中国经济就不会“稳增长”?  相似文献   

11.
今年市场物价上涨,是中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反映,也是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以及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国际市场价格上扬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价格的升温必然影响到食品行业的消费需求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种价格指数关系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华 《特区经济》2005,(5):367-3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地增长,但是在增长的过程中,却伴随着时而高涨,时而紧缩。经济波动的原因,从需求方面来说,有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供给方面来说,可能是成本推动的,如果由需求引致的波动,首先表现为需求对象的价格的上涨和下降的波动,供给成本的改变对产品  相似文献   

13.
2004年4月份以来,房地产投资、供给和需求增幅均有回落,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较大,全年将接近2002年的增长水平(21.9%)。房屋投机性需求得到初步遏制,住房的合理性消费需求仍然较旺。房屋供给增幅回落幅度大于房屋销售的回落幅度,房屋空置率下降,预计2004年房屋价格继续稳步上涨。下一步宏观政策的重点,应在调控政策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持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稳定房地产价格。  相似文献   

14.
信息平台     
今年中国经济有三大变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准提出中国经济今年存在三大变数值得关注。 第一,世界经济放缓可能导致中国出现新的价格紧缩。文章指出,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的根本影响是国际市场的需求紧缩和与之相随的价格紧缩。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寅 《发展》2005,(3):58-59
2004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实际上是在延续着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热潮的惯性。随着土地、信贷、利率政策的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降温趋势,房地产开发和消费将更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6.
2004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继续供需两旺,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759/6。2004年在经济继续较高速度增长的情况下,预计房屋需求继续旺盛;国家进一步采取调控措施,将会减缓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但总体上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下,房地产价格涨幅将略高于上年水平。2004年建议综合采用行政的、经济的调控政策,按照市场需求调整房屋供给结构,严防投机性房屋炒作,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一、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及评价 地区生产总值(GDP)从使用的角度看,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反映净出口需求,即出口的货物和服务与进口的货物和服务的差额。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态势。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总量及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产、需求、收入和价格四个角度梳理和分析了202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的若干特点。本文认为,从生产角度看,一季度经济增速恢复较快,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线下接触型服务业的快速恢复对经济增速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需求角度看,消费需求增速恢复较快,对经济增长发挥了主引擎作用;投资需求平稳增长,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而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滑。从收入角度看,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较大。从价格角度看,消费领域价格温和上涨,涨幅逐月回落;生产领域价格下降,降幅持续扩大。本文分析了一季度经济增长恢复较快的原因并总结了经济恢复中存在的挑战。最后,本文对2023年二季度经济运行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受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影响,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需求低迷,价格总体呈现震荡偏弱的走势,并显示出能源金属类价格下跌明显、黄金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农产品受极端天气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等特点。影响未来大宗商品市场的宏观因素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信心逐步建立2012年,世界经济呈U型走势,虽然全年经济增长放慢,但年底已显现触底回升迹象。中国经济第四季度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投资、消费、出口均有所改善,工业生产逐步加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回荣枯线以上;美国房地产和就业市场在年底回暖迹象也  相似文献   

20.
周泽炯 《特区经济》2007,(7):240-241
论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并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研究这些动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变动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