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各要素调整比例不同的Russell方向性距离函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份考虑能源环境情况下总的非效率和碳排放非效率进行测算,并计算了碳排放的非效率占整个非效率项的大小。结果表明,各省份总的非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省份各年都处在前沿面上,碳排放的非效率不是各省份非效率的主要原因。此外,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增长情况,并进行分解,得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研究发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占总的指数部分较大,且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多数是正的,对总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上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发现,碳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上升的贡献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首先对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回顾,对Malmquist指数各种分解的分歧和争论作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并指出国内已有研究在指数分解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1979~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技术效率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较大进步。但是1997年以后,由于技术效率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出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由于地区之间技术差距的拉大,我国并没有出现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进而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相关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和随机前沿估计法测算资本市场扭曲,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从规模和技术视角切入,实证分析了资本市场扭曲对城市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扭曲增加对规模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反事实分析结果显示,当消除资本市场扭曲后,从全国层面看,规模效率平均下降0.54%,技术效率平均上升4.25%,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上升1.54%。  相似文献   

5.
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以中国地区工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构建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中国地区工业的经验分析表明,与发展水平无关且省际差异大的技术无效率普遍存在;各省工业增长的首要源泉是资本深化,其次是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各省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主要源于资本深化差异,其次是技术效率变化差异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差异;如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会低估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估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可能被高估、低估或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1999年至2003年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并将其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效率的变化三大因素。研究发现,保险业的全要素增长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保险公司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差距拉大,已出现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但这种技术效率的差距不是因纯技术效率的差异影响而是受规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推动制造业与金融服务业深度融合,有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2009—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产融结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产融结合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异质性研究表明,相对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产融结合增强企业投资对投资机会的敏感性程度,由此促进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这表明产融结合通过资本配置效率驱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结论为推动中国产融结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1999~2006年产业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制造业内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内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均不断提高,由于内资企业增速更快,二者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进一步的分解表明,前沿技术进步已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动力,1999~2006年前沿技术进步对内外资企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平均约为80%和90%。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了投入产出导向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跨期动态变化,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为了减少计算偏差,我们引入了不良贷款和资本要素。分析表明,2000~2005年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4.8%,其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国有商业银行生产率改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强。同时我们发现,如果不考虑不良贷款,则会高估中国银行业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生产率测度及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DEA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测度并分析近年来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从整体层面和分类型层面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在200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通过整体层面的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的变动趋势。回归同时发现,政策变化、资产配置比例、融资方式、劳动力等因素,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将1988~2009年中国省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来源,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88年以来,技术进步、物质性要素投入变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在总体上都促进了中国省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技术效率变化却阻碍了大部分省份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共同作用对增长的贡献还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研究环境效率—能源效率—经济效率的"三位一体动态全要素生产率"。首先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建立了环境约束下的能效动态Malmquist模型,定义了能效效率改变指数、污效效率改变指数和动态进步指数。通过对中国18个行业2000~2007年的数据分析,指出未考虑环境效应、动态效应的Malmquist模型会带来误判,进而揭示出在中国能效全要素生产率改变过程中,能源环境效应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而动态效应则是最大的瓶颈,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mploys a three stage procedure to investigat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the Kansas farm sector for a balanced panel of 564 farms for the period 1993?C2007. In the first 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s used to compute technical efficiency indices. In the second stag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is decomposed into components attributable to efficiency change, technical change, and factor intensity. The third stage employs both parametric and semiparametric regression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convergence in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to the convergence process. Factor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change are found to be sources of labor productivity convergence while technical change is found to be a source of divergence. Policies that encourage investment in capital goods may help to mitigate disparities in labor productivity across the farm sector.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规模报酬可变还是规模报酬不变,分别定义了一般等效益面生产函数和典型等效益面生产函数。由一般等效益面生产函数的离散型分解式可以测算一个生产单元的纯技术进步,以及纯技术效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由典型等效益面生产函数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分解为典型技术进步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率之和。进而由具有明确几何意义的离散型分解式分别测算典型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效益面生产函数与分解式的几何意义还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变最终是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共同推动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1978~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两套资本存量核算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来源及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政策进行了效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的最主要来源,TFP贡献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本、劳动力和TFP三驾马车平衡拉动,形成了现阶段的资本投入与TFP反向角力态势;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源于资本投入与TFP双重差异,但TFP差异是最重要因素;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下中国经济复苏属于典型的“投资主导型复苏”,是以牺牲中国生产率为代价的,TFP在2008年后呈现断崖式下降,平均拉低中国TFP达0.23~0.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The Workweek of Capital and Capital Utilization in Manufactur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ver the typical intervals of time studied in economic analysis, the flow of capital services is not a fixed proportion of the capital stock. Much of the short-run variation in capital services comes from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estimates of the workweek of capital from the Census Bureau' Survey of Plant Capacity (SPC), both for our own analytical use and to make workweek data more widely available to other researchers. The paper uses these workweek estimates to reconsider various results in the literature on capital util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相似文献   

17.
18.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所依靠的已不仅是货币资本,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货币资本的获得和财富的积累都是由人力资本推动的。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看,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对经济增长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推导出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劳动力、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技术进步贡献度之和;索洛余值在数值上等于中性技术进步贡献度与偏向性技术进步贡献度之和,也等于资本生产增长率与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加权和,其权数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时变产出弹性。研究认为,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有利于促进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