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劢志一生 《商》2013,(4):1-1
前不久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他的工作太辛苦,收入太低,干起来没有丝毫的热情和快乐。他问我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我略加思索后对朋友说,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陈周彭让我叫她彭彭,很可爱和爽快的一个女子,从毕业就在叶茂中策划工作,一做就是三年,当我和她戏言广告界三年没有动过的人是凤毛麟角时,她会很得意地笑,说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叶总的人格魅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广告界真的非常需要可以在自己的职位上扎实工作的年轻人,就像彭彭这样。  相似文献   

3.
黄钟苏 《中国市场》2002,(11):77-77
<正> 不久前,一位朋友在聊天时说起她的工作,说她本应到画院工作,因为她喜欢绘画。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却到了电视台,从事广告片头的设计工作。她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且在专业上没有前途,因为她是如此热爱美术,希望自己能在美术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坦率地说,对于“非典”我一开始是没有放在心上的,充其量也就是走在大街上被石头击中的几率,死亡率也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但其后的几件事却逐步改变了我的想法 一是一位远在海南的朋友,前一段正在做一个很大的项目,本来约请了几家国外的规划公司过来谈合作但被邀者后来都延期或者干脆取消了行程,我的这位朋友很是苦恼,打电话向我诉苦。  相似文献   

5.
一个学生来信说,她最近很不快乐,心中常常有一种微妙的难过。她说她喜欢京剧,可是从没有仔细去研究过;她觉得自己喜欢看书,可上高中之后就几乎没看完过一本书;她说很想一个人骑自行车去附近的镇上看看,可总未成行……"我觉得它们触手可及,可又离我很远很远。"学生在信里这么说。我看了后,长久地沉默着,沉默着。我觉得这些话说到了我心里,我也是这样一种感受和体验。我觉得自己总是在忙碌,自己喜欢做的事和自己想做的事甚至是最重要的事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搁置了。  相似文献   

6.
马克强 《浙商》2006,(2):92-93
在企业发展中.郁彩萍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经营理念。她这样解释这种理念:企业要有竞争力.首先要拥有别人没有的产品.如果别人跟风而上自己就要改变思路.而当别人的产品也很优秀时.自己就要研发出新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刘枫 《光彩》2005,(12)
奇效去污,木质毛巾让我信心百倍“闯祸了!”在好友家,我一个趔趄把桌沿的菜碗都碰翻在地,顿时油污四溅。我尴尬极了,朋友却神秘一笑:“小事儿一桩!”就见她从橱柜里拿出一块鲜亮的黄色小毛巾。“用这么新的毛巾擦油?真可惜!”我开始还很惋惜,可以见这小东西擦过之处,痕迹全无,我哑口无言。“管用是管用.可它奈脏吗?”朋友笑了笑,拿毛巾在清水中一漂,再提上来一拧,毛巾马上鲜亮如新。见到如此神奇的毛巾,我早把自己闯的祸忘在脑后了。抓过毛巾,翻来覆去地看,竟然一点污渍都没有!吊足了我的胃口,朋友不卖关子了,“这是我从长沙带回来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8.
王振家 《光彩》2011,(9):12-12
(以下是多丽丝·奈斯比特的演讲)我们看世界的同时,先要认识我们自己。那么我问大家:各位现在是在成长还是在衰退?不管是一个机构还是一个公司或是一个人,要么成长要么衰退,反正不进则退。第二个问题:你是解决问题的人,还是寻找机会的人?解决问题的人只看过去,寻找机会的人放眼未来。假如你只想到解决问题,就很容易停滞不前。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以前,这个女人只顾处理手边的问题,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生活。她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自己没有成长,而是在慢慢地凋亡。她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演员,她为此付出很多。她在读戏剧学校的时候,结识了一个著名的女演员。女演员很欣赏她的才华,手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个朋友,她周围的人都给孩子喝洋奶粉,她却坚持给她的孩子喝国产的伊利。质检总局的名单公布后,我朋友很伤心,因为她周围的人说她不在意孩子的健康,坚持得可笑。"伊利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商人》2024,(1):124-125
<正>倒闭真是包治百病。创业者一定要至少倒闭一两次,否则不会真正成长。后来我常想,手机业务要是早两年倒闭就好了,这样就不用欠那么多债,害那么多供应链的朋友和投资人,转型也会相对轻松,很可能这会儿正在做电动汽车,那也是很幸福的。当初苦苦支撑,除了打心眼儿里热爱手机,热爱软硬件一体的平台级产品,不想让锤友们失望之外,应该也有一部分是幼稚的、没有必要的面子和好胜心。比如潜意识里还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不能面对一个干脆直接的失败。其实只要能把事情做成,企业家的自我确实没必要那么强大。当然,这东西完全没有也不行,关键还是要理性和平衡。  相似文献   

11.
<正> 你很聪明,对企业的一切都了然干心;你的精明让人一望便知,但并没有取得想要的成功。事实上,像你一样的大多数聪明人都没有成功。也许你缺的不是经验、资金甚至项目,而是一点点"糊涂"。我有一位做汽车配件的朋友,生意做得很大,但本人相貌平平,属于"一脸猪相,心中雪亮"的那种。有一次,他派一位员工到深圳去谈一笔业务,去了两天,业务谈成了,但回来一报账,餐饮住宿一共花了7000多元。财务拿着报销单找到我的朋友,我的朋友想了一下,最后还是签了。后来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该派这位员工出差的仍然照派,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到年终的时候,从发给他的红包里扣下了多报销的差旅费。朋友用这种方式既巧妙地传达给这位员工"我已经知道你的事"的信息,又顾全了他的脸色。这位员工很感激我的朋友没有当面拆穿他,从此很卖力地为公司工作,为公司拉了不少大单。  相似文献   

12.
十一月的一天,朋友小潇从河北保定打来电话,说已在北京找好工作,要在北京租房,她让我陪她去看房。原来她找的是一个房屋租赁中介,那位中介老板在电话中对她说,有很合适的房源,要她速到京。但她多多少少有点不放心,于是拉上我帮她“参谋”,其实我也不只是帮她壮胆。  相似文献   

13.
孔令雪 《光彩》2008,(11):60-60
Q我的家庭很幸福,妻子是小学老师,已经38岁了,是一名12岁孩子的妈妈,但她仍然像个小孩子,老觉得自己没有长大。家里的事情都是我做,连交燃气费这些事情,她都觉得累。结婚这么多年了,她还是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倾诉,连夫妻生活间的  相似文献   

14.
经常有朋友问我:“销售成长有没有捷径?”我说:“没有。”又问:“成功的销售有没有秘诀呢?”我说:“不知道。”朋友还不死心:“怎么才能脱胎换骨,从‘菜鸟’变‘大虾’呢?”在朋友的不断追问下我笑了——想起了自己刚刚进入销售行业时的困惑及成长的艰难。  相似文献   

15.
蝴蝶的重生     
叶子 《大经贸》2005,(6):21-21
“一个时常会紧张,连提自己名字都要脸红的人,会怎样与别人交流?”在与郭洪娟交谈时,我产生过这样的疑惑,但是她的从容打消了我的疑虑:与她交流没有想像中的生疏,取而代之的是意料之外的朋友般的默契。郭洪娟,经历了从蝴蝶痛苦毛虫,到默默结茧,最终美丽化蝶的整个过程。如今,这只重生的蝴蝶正在自信地翩然起舞, 舞出生命中最动人的舞姿。  相似文献   

16.
《国际市场》2009,(10):76-77
《国际市场》?这个陌生的名字进入我的生活,还是朋友的功劳。那年,朋友从汉莎航空的飞机上看到后,很喜欢,就带回来给我看。当时没太在意,随手翻来,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大气的名字让我记住了!  相似文献   

17.
王璟 《中国广告》2004,(3):46-48
王璟交给我这篇文章,希望我可以帮她修改。可是当我读完以后,我很震惊,一个广告新兵在她刚进入广告行业时有这么多的痛苦和无奈,有些是我刚入行时也遭遇到的,有些是没有遭遇过的。说实话,作为公司的管理者之一,很惭愧没能给予新人更多的关心,"忙"是理由,但真的不成其为理由,希望自己和具有同样问题的经营者们,看完这篇文章后,每天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蔡玉妍从泰国一所大学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昆明。刚出校门的她想法很简单,希望凭借自己在泰语口语方面的优势,找一份工作。然而,她参加了多家泰国语培训机构的面试,都因为没有相关经验而未被录用。面对就业压力,小蔡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求职方向,她先后做过珠宝销售员、导游和文员等工作。在打工的过程中,小蔡快速成长起来,褪去了刚出校门时的盲目和茫然,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从第三份工作经历中,小蔡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这是一家在老挝从事咖啡种植的外贸公司,企业负责人是  相似文献   

19.
<正>何玲玲高考落榜后,跟着表哥在长沙打工。一次,何玲玲到当地的一个朋友家去玩。朋友的房子收拾得整洁干净,花瓶里还插了一束花,只可惜花已经枯了。朋友见何玲玲盯着花瓶不放,就解释:“工作忙,花也没换。”何玲玲见她一脸窘态,故意打趣说:“我帮你买花怎么样?劳务费你看着给好了。”朋友一本正经地说:“我特喜欢花,如果你干,一次给10元钱我也愿意!”虽然朋友说得很认真,但何玲玲的只是开开玩笑,并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但不久碰到的一件事,使她不能不有所触动了。  相似文献   

20.
姚勇军 《商界》2010,(8):138-138
朋友离了婚,又不幸得了很难缠的病。有一次在医院。他向我大倒苦水。 不久之前,病房里来了几位探视病人的人。一个大约五十岁的中年妇女看见他手脚不利索的动作,立刻好奇地站到朋友面前,仔细询问:什么病?多少年了?为啥不早治?你家怎么没人陪你?开始朋友一一回答了她的问题,然而她目不转睛地看着朋友笨拙的一举一动又开始叹道,你这么年轻怎么得这种病,好可怜啊!朋友说,那一刻他真的觉得她很厌烦,因为他实在不想把自身的痛苦一遍遍地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