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最终靠的,还是伟大的发现和想像力邱华栋的小说与众不同。别的作家写的是故事,他写的是新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能迅速把我们刚刚看见的生活,眼巴前发生的新事,迅速放到他的小说里。  相似文献   

2.
100年前,上海著名小说作家陆士谔的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里面充满了对未来上海的幻想,他的这些“梦”在100后的今日上海基本上都已经是成为现实了,  相似文献   

3.
张进 《民营科技》2008,(12):82-83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著述众多。曾留下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以勇敢、坚强的小说主题,“硬汉”式的人物性格以及“冰山”似的简练文风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现以海明威多部小说为例,论述其笔下丰富多样的“硬汉”人物形象的最初形成发展以及这类人物精神在尼克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小敏 《上海企业》2013,(10):94-95
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一些文学作品中,“伊”字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例如在著名的杭州“湖畔诗人”的诗集《村的歌集》中有《怅惘》一诗,它的前半是这样写的:“伊有一串串的话儿,想挂在伊底眼角传给我。伊看看青天上的白雁儿,想请他衔了伊底心传给我。”  相似文献   

5.
《政策与管理》2011,(2):122-122
2010年,王小峰在博客里发表了他正在写的一部小说。这可是稀罕事。王小峰到《三联生活周刊》当记者前曾是著名乐评人。20世纪90年代初,王小峰给上海的《音像世界》杂志写“对话摇滚乐”专栏,这个专栏在那时候相当于洪水猛兽,冲撞得愤青们一暗一愣的,王小峰因此小有名气.很多初出茅庐的小年轻都把他当神一样。  相似文献   

6.
可资助的人     
《西部财会》2009,(3):57-57
老人是位菲律宾华侨,在海外拼搏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桑梓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他要从中选定人.作为他资助的对象。家人怪他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等进行捐赠,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更好?  相似文献   

7.
霍达 《秘书工作》2012,(8):51-51
小时候,家里常挂一副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几十年来,深感其是。中国人讲究“经世致用”,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然而,读了半辈子的书,却仍然不够用,写文章遇到捉摸不定的事,还要查书,不敢贸然下笔。比如,我在写《穆斯林的葬礼》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北京改名叫北平是哪一年?  相似文献   

8.
情感顾问     
我和男友恋爱两年,他从不主动约会我,问他喜欢不喜欢我,他总是念“嗯”、“啊”、“哦”的三字经,就连上床这种事,他也表现得比女人还矜持,我抱怨他太闷,他只知道傻笑;我生气了,他也不知道甜言蜜语地安慰我;最后,我眼睛哭肿了,他却一副没事人的样我们的年纪都不小了,问他结婚好不好,他说好,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有时候我真想冲他大声...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对“成功的秘诀”有过一段精彩的诠释:“我没什么才气,但运气还算不错,我写小说基本上是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20年,怎么着也得弄出点东西来。”这里的“才气”、“运气”和“力气”对我们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让企业成为“忘却型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侦探福尔摩斯对与探案无关的事,可以说无知得令人无法相信。他不是不想让自己知识更渊博,而是有意培养忘却“主题”以外杂事的习惯,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把握专业技能。儿童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之所以比成人快,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在儿童的脑海里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干扰的东西很少。对于经营组织来说吸纳有利  相似文献   

11.
刘铮 《东方企业家》2011,(2):116-116
为什么啊,2012很快就来了,我还耍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不把房子卖了,周游世界呢?我要对编辑说“不”,把房贷像一块生牛肉一样甩到海里去!可是看到美国科学家做的一件事,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12.
邓羊格 《中外管理》2001,(11):10-14
对于一位充满争议的企业家,想去“全面地”描述、评价,本身就是不现实,也是无价值的。不妨追求“片面的深刻”,不妨追求“学其所长”。潘石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关于他的事,关于他的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与其劳心脸红去考据一个事实,不如抛开个人,看看他的思想有无火花,有无借鉴。毕竟,个人,是只属于他自己的;而思想,才是大家可以分享的。毕竟,行为,只能去判断;而头脑,才可以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曾有过这么一件事:一位镇党委书记上任时,第一次召开社、村、镇三级干部会议,班子里有人说要请电视台记者报道会议状况,说这样有助于提高知名度。这位党委书记不同意,说知‘民’度更重要。会议结束后,他走村串户深入基层,体察民情,问计于民,“知民度”高了,“知名度”也随之高了。“知民度”与“知名度”虽是一字之别,但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如果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服务”便成了口号,“公仆”便成了“老爷”。所以注重“知民度”还是“知名度”…  相似文献   

14.
牛事     
老那 《乡镇论坛》2008,(12):36-45
“牛事”一语双关:一是指吴水才的牛被人偷了,找牛成了吴水才的大事;二是指吴水才找牛的事被市委陈书记知道了,于是县,乡,村三级干部都忙了起来,围着吴水才转,而吴水才竟然钻了牛角尖,不肯接受其他补偿条件,只是坚持要自己的牛“打碗花”,因而“牛事”发展成为“牛”事。  相似文献   

15.
管理者面对的无非是“人”和“事”。第7期我们介绍了“无领导小组”技术可以现场测评应聘者对“人”的影响力。那么本期再奉上“文件筐”技术,则可以测评他现场处理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马丽利 《活力》2014,(19):26-27
《痴人之爱》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变革时期,是一部将都市风俗与时代氛围波澜交织在一起的都市小说。本文将从小说中的“都市问题”着眼,来分析主人公河合让治与纳奥米其人物自身所映射出的“恶”与“美”。进而探讨了隐藏在作品中的西洋崇拜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常识     
柳柽 《经营者》2013,(3):8-8
梁文道说,这是—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我深以为然。正因如此,在传递所谓的“态度”、所谓的“品位”之前,不如先传递一点常识,这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应该做的事,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可人生中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一个人能战胜自己,他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是说人应脚踏实地做事,心平气和地与人和睦相处。如此,既利于别人,亦利于自己。“争”则以压倒别人为能事,损人而不利已,心胸狭窄而嫉妒,即使有成,亦必有限。好竞争的人往往会忘记“为”。  相似文献   

19.
《企业与文化》2001,(2):11-12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是指导国企改革发展的先进思想武器。我们党委中心组通过一个阶段专题学习,感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结合我们正在做的事努力实践,下面从四个方面谈点学习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无孔不入的当下,新闻工作者如何改变“焦躁浮”情绪及工作状态,不仅关乎其个人修养,还涉及其供职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如任何一种病都没有特效药一样,克服“焦躁浮”也只能通过类似“走转改”这样的慢功夫一点点修炼,所以有关部门提出的“走转改”就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新常态。近年来,哈尔滨日报农村记者通过“走转改”,实现了作风和文风的初步改变,并将走基层写新闻变成了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