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山西地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古代农业生产及文化都比较发达,山西历代文人也曾留下许多诗文,遗憾的是,劳动人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经验见诸文字者寥寥。后魏贾思勰曾到山西做过调查,他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世界最古老的农学名著之一,其中包括了山西农民的经验,但不能辨别出哪些经验是山西的。清代嘉庆年间山西安邑人宋葆淳为改进旱地农业生产,提倡“区田法”,曾将古代农书中的有关内容辑为一书,名为《汉汜胜之遗书》,这当然不能算作山西农书。目前发现的山西古代农书仅有一册,即清代寿阳人祁隽藻所撰  相似文献   

2.
清代山西寿阳人祁寯藻(1793一1866)所著《马首农言》,专记寿阳地区农业生产,为后人了解、研究高寒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首先指出当地由于特定的气候条件,与中原地区相比,播种迟而收获提前,特别指出秋分对农作物收成的重要影响。其次,文章依据现代农学、生物学等理论对当地所行的耕作方式如连作、轮作、间作一一进行考评,并指出其得失,可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作者对该书中的一些名物的解释,如“回回白菜”、“回回山药”、“扁豆”、“五谷病”、“稷”等,在参照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马首农言》一书对养猪的记述并不算多。只讲了三句话,共64个字,但言简义赅、高度概括、令人深省。本文作者遵照“古为今用”的方针。提出了当今我国北方农村养猪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着重讨论了:一、关于“牢”的问题;二、关于“坎”的问题;三,关于猪的“恶燥”问题。本文不仅对《马首农言》一书的历史价值作了具体、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马首农言》一书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首农言》(1836)中记载有一种名叫“回回山药”的新作物。光绪八年(1882)本《寿阳县志》中也有该作物的记述。但在1989年版《寿阳县志》中已无“回回山药”之称,而且薯芋类作物的种数增加为马铃薯、甘薯和洋山药三种。本文从名称、传入路线、种植历史、开花情况等方面对此三种作物进行了考证,最后考订:“回回山药”是马铃薯而不是甘薯和洋山药。本文还对山西马铃薯的引种史进行了研究。认为山西引入马铃薯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个时间比“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的记载时间(1845-1846)早了约50年。而始种的薯种,是由晋商从俄国或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斯坦)引进。  相似文献   

5.
班固《汉书·艺文志》农家类,首列“《神农》二十篇”。关于《神农》一书的作者,班固自注说:“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唐代颜师古引刘向《别录》说:“疑李悝及商君所说。”人们认为颜说比班说“具体”可信,自此谈及《神农》一书的作者,皆奉颜说。笔者近年通过对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探讨,颇认为颜说值得怀疑。兹述理由如次: 一、《神农》、《神农书》以及《吕氏春秋》论农篇的关系《神农》自《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可知书亡佚已久,无法确知其内容。但钩稽古书之征引,虽非完璧,犹可窥斑见豹。清人马国翰所辑《神农书》一卷,即属钩沉之作。由辑本可知,《神农》一书要旨,在于君民并耕与重农。这两种思想从《吕氏春秋》中也可  相似文献   

6.
每到夏天,上海市民的餐桌上总会有几道时令扁豆菜肴。尤其是一种外皮呈紫红色、炒煮后则变为碧绿的"青扁豆",肉质鲜嫩,一烧就糯,非常可口。不过,很多市民不一定知道,这些紫红色的青扁豆其实"源自"一位年仅26岁的"扁豆姑娘"王黎娜之手。两年前,她辞去某银行的工作,回到浦东农村专心经营青扁豆。  相似文献   

7.
199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上海市南汇区彭镇社区一个农村青年,带回家0.5公斤扁豆种子,连他本人都没想到,那0.5公斤普普通通的扁豆种子,改变了他命运。他带领上万农户,将不为市民认知的小小扁豆,成功地做成了一个上亿元的大产业,这个扁豆功地做成了一个上亿元的大产业,这个扁豆产业的领军人物名叫王红刚。1993年,30岁的王红刚还是上海浦东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打工仔,但是他不想一辈子就这样给人打工,有一天,他在浦东的蔬菜摊儿前眼睛一亮。红王刚在上海浦东建筑工地上干活,看到那边的蔬菜,地摊上卖的蔬菜跟家里的蔬菜一模一样,但是在那里能够卖到两…  相似文献   

8.
王维《相思》绝句中的红豆,其原植物究竟是什么?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蜀中红豆树;有的说是岭南红豆树;有的说是相思子;有的说是海红豆;有的说是泛指红豆树、海红豆、相思子。这些说法何者正确?笔者以为只有对照《相思》来检查有关文献,充分体会“南国”地望,并对汉唐间文人的用词惯例做一番考察,才能求得确切的解答。《相思》中的红豆,其原植物应该最有可能是第一种说法指出的蜀中红豆树—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t wils)或称鄂西红豆树、何氏红豆树。这是红豆树属分布最北的一种。考虑到红豆树的某些近缘种也在“南国”存在,因此要说《相思》里的红豆是红豆树及其近缘种的种子,笔者认为也并无不可。  相似文献   

9.
春末夏初,记者来到上海市南汇区泥城镇彭镇社区,上万亩青扁豆在田里长得正欢。被当地农民称为“扁豆大王”的王红刚,刚从周围27个收购站里了解行情回来,脸上还透着兴奋“:今年扁豆产量高、销路好,才4个月就卖了近2000万吨。看这情形,我估计到11月下市时,平均亩产值能有6000元左右,比去年至少上涨30%。”在当地,与王红刚签约的青扁豆种植户有3000余户,分布在彭镇周边的6个镇里;被带动的农户还有1万多户,种植面积达1.7万多亩。王红刚自信地说“:今年公司销售的扁豆,产值肯定要超过1亿元了!”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是怎样成为“扁豆大王”的?11年…  相似文献   

10.
那天,母亲突然对我说:"好长时间没下地了,地头的扁豆也该满架了."我立即从厨房里找了一只篮子,和母亲下地摘扁豆.  相似文献   

11.
199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上海市南汇区彭镇社区一个农村青年,带回家0.5公斤扁豆种子,连他本人都没想到,那0.5公斤普普通通的扁豆种子,改变了他命运.他带领上万农户,将不为市民认知的小小扁豆,成功地做成了一个上亿元的大产业,这个扁豆产业的领军人物名叫王红刚.……  相似文献   

12.
《茶经·一之源》“其字旧注”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茶经》版本较多,均存有旧注,有人认为这是陆羽原注,但揣其语意,当非陆羽自注。至于此注出于何人手笔,今不可考。旧注对原文的解惑增益之处自不待言,但是,其中关于“其字”一注,若有所失,且对当今的研究影响甚大,似有必要对此以及陆羽原文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辨。陆羽《茶经·一之源》中,关于茶的字形有如下记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旧注云: “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者(“音”之误——笔者)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农业项目、品种、技术展示会上,笔遇到一位村主任.谈到参会的收获,这位村主任直摇头:“没找到中意的.大项目上不了,小项目又解决不了问题,觉得没什么意思……”此种说法乍一听令人惊讶,细一想,倒觉得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部分农村干部存在着好大喜功的“大增收”思想。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  相似文献   

14.
《蚕桑合编》是晚清著名的蚕桑古籍。道光朝文柱首刊,沈则可重刊,且误刊人名。同治朝长江下游南北两岸多次重刊,书名多变,内容增删不一。光绪朝《蚕桑合编》衍生蚕书增多,流传广泛,人物交织,辑录明显。《蚕桑合编》及其诸多衍生蚕书的出现,契合了晚清官绅大规模劝课蚕桑的时代背景。文章以晚清劝课蚕桑历史脉络为核心,通过内容与人物的微观视角,探求蚕书版本差异、撰刊顺序、层累谱系、人物网络,理清了《蚕桑合编》的版本及其流传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清代陈芳生所编撰之《捕蝗考》是唯一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捕蝗专书。此书是为条陈除蝗之策可为矜式者以备观览,类同捕蝗百科全书,因此被清代治蝗官民所重视,尤其是地方官员常用此书作为治蝗工作参考。此书流布甚广,从清至民国,版本众多,良莠不齐。或独立刊行,或收录于丛书中,至今可见二十余种版本。本文系统整理各版本特点及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管窥清人治学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天朝田亩制度》"田政"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前 《中国农史》2006,25(4):55-62
《天朝田亩制度》对历代典章制度借鉴颇多。其“田政”部分,对北魏、初唐均田制有所借鉴。《制度》要求平分土地和建立公平地方行政的要求,因为立法者抓住了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即土地问题,而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制度》既然来自立法者经验范围。其所借鉴古代典章制度又已经行之有效,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分析亦十分准确,因此不该被视为是“反动性”的。《制度》未能实施,与太平天国政治的客家渊源相关。太平天园政权的贡役制性质,使之无法满足《制度》之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农民科技培训》2006,(9):44-44
秋季是一年中由热向冷的过渡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空气湿度偏小,“肃杀之气”易侵入机体.所以古人称秋季是个“多病”的时节。  相似文献   

18.
黄世瑞 《中国农史》2006,25(1):140-141
一、启沅乎?启源乎? 《蚕桑谱》(又名《广东蚕桑谱》)是广东第一本关于蚕桑生产方面的农书,作者为清代陈启沅。但不少人误认为是陈启源,甚至有一定影响的工具书辞典也这样认为。陈启沅与陈启源,虽只是一字之差,与大局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毕竟应实事求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此其一。其二,亦可避免与清代另一个真正叫陈启源的名人混同起来。因为清代真有个陈启源,  相似文献   

19.
涂名 《中国改革》2003,(10):46-46
吴敬琏小档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20世纪50年代进入经济学界。吴先生能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做出重要贡献,始终坚持市场化大旗,除了他的品格和能力外,还得益于他开放的眼界。他在耶鲁大学潜心钻研当代经济学,他与苏东经济学家的交往,都使他的思想更为成熟,更能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过去学界对元代王祯《农书》描绘的飏扇存在误读,缪启愉先生认为插图所绘是飏扇的剖面图,李约瑟认为王祯只绘出了闭式的扬谷机。事实上《农书》两大版本系统最早的两个版本绘出的就是一具开式的卧轴飏扇。前人误读的原因一是对《农书》的版本渊源没有理清,二是对《农书》运用的绘图方法没有理解。此外,《农书》最早版本中飏扇并未出现圆筒状鼓风结构,因此不可将发明有这一结构的飏扇年代推前至元代。目前最早出现这种结构的风扇车见于明代画家杜堇创作于15世纪晚期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