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 ,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 ,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 ,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 ,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 ,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 ,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 ,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讲不讲道德?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是争论颇多。1998年,樊纲在《读书》上一篇《“不道德”的经济学》将这种争论推向了高潮。樊纲明确指出:“经济学的价值判断离不开道德,但是经济学本身却并不研究道德问题。”后来,这种观点得到了众多经济学者的赞同,认为“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不可调和的,提出“道德是经济学的黑洞”,主张经济学应当远离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
运用"经济人--道德人"假说对合作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合作的分析,现代经济学是以"经济人"假说作为分析前提的。这种分析在解释合作最重要的特征——互惠利他所包含的有意识的利他行为时存在着"贫困性"。虽然在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下,"经济人"也会促进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但这种利他行为是无意识的。在"经济人"假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道德人"假说可以对合作行为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尤其是对于"囚犯困境"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的概念现在较为规范的表述包含以下三个命题:(1)“经济人”是利己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他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2)“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从外界获得必要的信息,形成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并从中选择最有利的行为方式。(3)在良好设计的法制等约束条件下,“经济人”追求最大利益的自由行为会非出于本意的显著增进社会利益,这是“经济人”假设最吸引人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在文化环境、道德、契约和法律上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经济人”在文化环境、道德、契约和法律上的思考,试图构建更为广义和全面的“经济人”理论框架,最终能够完善“经济人”假设的核心命题。即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建设下,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法律的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经济人有孟德维尔假设的、斯密假设的、李嘉图假设的、马克思假设的和奥地利学派假设的。斯密还有道德人的假设。斯密的道德人是有同情心的,而他的经济人则是利己的,对此,他没有解释。后的解释,未能解决问题,这就构成斯密难题。笔者认为,道德人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而经济人则是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作用的产物。斯密混淆这两者,是难题的产生原因。氏族不分自己和他人。经济人行为的目的是利己,手段是利他,因此利他导致利己。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以追求私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也出现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在承认西方“经济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范式:既要追求物质上的利己。更要追求精神上的利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经济人表现为物质上的利己为主、精神上的利己为辅;当生产力发展到较高阶段,物质上的利己将退居为次要地位,精神上的利己将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因此,在讨论“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时,认为人的正常行为是从一定的理性出发,反映了人对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思考,解决了人的行为的形式与内容,“道德经济人”个体的外部性经济行为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增加,其结果具有互利性。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理清理性经济人理论的发展演进脉络和分析、归纳、总结现有理性经济人的伦理研究和论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前提、内在规定性、经济责任的角度,以及道德等因素对偏好和偏好驱策下的效用选择影响等方面论证了理性经济人不是非道德主义者。同时指出遵循市场和交易规则的伦理要求是理性经济人的合理边界,超出这一边界理论便成谬误,因而理性经济人是在资源和一般道德双重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效用)“最大化”的道德人,互利双赢是其道德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具有经济理性,“道德人”具有道德理性。“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是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并存的双重理性。现实中,“道德经济人”能够很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共同支配下的“道德经济人”占主导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材开篇就介绍的概念,即指“理性人”“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对于追逐精神唯美与情感安慰的年轻一族来说,这个词无疑是不受欢迎的。你可以穷的叮当响同时借钱到现场看球赛,也可以富有的流油却常去5元的KTV,反正就是不愿接受“经济人”这个听起采有些“势利”的头衔。  相似文献   

13.
刘娟 《生产力研究》2006,1(5):12-13,27
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人”假设就一直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贯穿于其发展过程之中。在这其间,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人”假设的涵义不断地被补充或修正,但万变不离其宗,“经济人”假设中最核心的内容——“自利”和“理性”始终是其中不变的东西。如何看待或评价“经济人”假说,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假说是否具有合理性或可借鉴性等问题,成为我们今天必须认真面对和迎面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企业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人”,因为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家就不称其为企业家,但是,企业家要真正承担起企业家的美名,还必须是“道德人”,如果离开了“道德人”的支撑,“经济人”也会黯然失色,并逐渐失去意义。最近由河北经贸大学杜莹等同志撰写并由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认为,泰罗(FrederickWTaylor)的“经济人”假设是纯粹的“古典经济人”,把人仅仅当作工作的机器或附属物。这其实是对泰罗的误解,仔细研读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及其他著作,我们可以发现,泰罗的“经济人”假设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思想,本质上与“古典经济人”已有了相当的区别,是“新经济人”。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理论的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人”假设近年来直是引起经济学界和伦理界广泛讨论的热问题。关于这个假设的其他方面已经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则从“经济人”假设和效率理论的发展过程来探讨二者间存在的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在社会主义主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理论应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超  廖鸣 《经济师》2007,(4):37-37,39
“经济人”不仅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主体和基础性主体。“经济人”内涵的演变,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分缺乏“企业家”和“经理阶层”,需要不断完善经济主体,需要大力培养“经济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经济人”是一种新型“经济人”。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经济人"与"生态经济人"对比来研究和探索生态经济的理性假设,认为"生态经济人"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生态良心和生态理性的人,但不是一个生态主义者;"生态经济人"是一个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自利"的人,但不是一个经济主义者.除此之外,"生态经济人"在需要与动机、理性与非理性、目标与手段以及利益最大化与可持续性等属性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从文明社会的演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来看,"生态经济人"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人,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经济人有孟德维尔假设的、斯密假设的、李嘉图假设的、马克思假设的和奥地利学派假设的。斯密还有道德人的假设。斯密的道德人是有同情心的 ,而他的经济人则是利己的 ,对此 ,他没有解释。后人的解释 ,未能解决问题 ,这就构成斯密难题。笔者认为 ,道德人是自然人或氏族人的道德规范的人格化 ,而经济人则是商品社会的经济规律作用的产物。斯密混淆这两者 ,是难题的产生原因。氏族人不分自己和他人。经济人行为的目的是利己 ,手段则是利他 ,因此利他导致利己。  相似文献   

20.
纵观从亚当·斯密开始至今二百多年的经济学发展史,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和发展其经济学说时,总是在一定的基本假设前提下进行的。200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卡尼曼(Dainiel Kahneman)教授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eson University)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教授,他们因为行为金融学的巨大成就而获此殊荣。文章从行为金融学的崛起对"经济人"与自然人进行了一些的辨证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