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中秋节前,老朱看到当地的川菜馆生意都是非常火爆,就没有多想,找了个市中心地方开起了幺妹川菜馆。刚开张那几天,老朱的生意还好一些,但过了十天,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只能是惨淡经营,甚至有几天干脆就没有开张。这下老朱有些着急了。他来向我求救。针对老朱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尚德荣 《新智慧》2002,(1X):27-27
一.不怕没买主儿。这里讲的开店,主要是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如副食、调料、烟酒、小百货、酱制品及小型餐馆等。这都是人们离不开的。俗话讲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开多少也不嫌多。因为大家的进货渠道差不多,加上批发差价、零售价也基本相同,只要你给顾客提供了方便,怎么没有买主儿?说到方便,无非是地点的优势,街东边有一个小副食,你就可以在西边也开一个,住在街西边的人无需过马路就可以买东西,何乐而不为?倘若在经营上再有些特色,就更乐观了。  相似文献   

3.
陈小姐跟丈夫在民众乐园二楼的新民店坊开了一家服装店,小店不足4平米,经营时间一年半有余。开张至今,生意都异常火爆。说起做服装这行的一些道道,陈小姐讲不出什么高深理论,但她经营的一些窍门却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4.
陈小姐跟丈夫在民众乐园二楼的新民店坊开了一家服装店,小店不足4平米,经营时间一年半有余。开张至今,生意都异常火爆。说起做服装这  相似文献   

5.
超常销售法     
在邓镇十字街头最热闹的地方,三天前从南方来了一位姓王的服装个体户,张口出1000元月租金,高价租了一家私人门面房.第二天牌子一挂,鞭炮一放,就正式开张营业了.由于王老板服务热情,待人谦逊,所以一天到晚顾客盈门,生意自是兴隆,两天下来,便把附近的几家服装生意全抢了过来.王老板心里自是欢喜,可突然一股忧愁暗暗浮现:自己的两大车的衣服何时能卖完?拖的时间太长,房租可是耗不起的.  相似文献   

6.
每天一款特价海鲜 1988年,林青峰从香港到广州,投资200多万港币在花园酒店附近兴建了第一第“南海渔村”海鲜酒家,但生意平平。林先生的“南海渔村”开张后很不顺利,头三个月就亏了50多万元。  相似文献   

7.
潘记和张记     
《大众商务》2009,(11):27-27
我家门前有两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两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不成形状:  相似文献   

8.
菜鸟 《大众商务》2008,(1):45-45
两年前,武汉的董志浩在一所小学校的旁边开了家文具店。由于当时没有竞争对手,他的生意做的顺风顺水。  相似文献   

9.
从生活中“偷”来的妙生意 李维洁出生在台湾,却在18岁的时候来到上海。大学期间,李维洁一面上课,一面打工。一次,李维洁去同学家,同学在淘宝网上开了一个饰品店,虽然商品时尚丰富,可网店开业几个月以来一直冷冷清清,一点人气也没有。“如果有人能为我们这些创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精装卖场就好了。”一个灵感闪进李维洁的脑子里,  相似文献   

10.
国营皮鞋厂破产了,高和妻子同时失业了。面对茫茫的市场大海,两人无计可施,在家里面对面短叹长吁了几天,想来想去只好上街擦皮鞋了。这活儿本钱极少,不需培训,也不需申请,没有比它更好的主意了。 擦皮鞋的人很多,但毕竟穿皮鞋的人更多,所以生意还是有的。高做了十几年的皮鞋了,对皮鞋比别人更敏感一些,他给顾客擦鞋时一眼就看出皮革的质量和工艺水平,高和妻子擦鞋擦出了一流水  相似文献   

11.
李媛媛  肖辉 《新智慧》2006,(4):15-15
美国豆芽大王普洛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中国的豆芽很赚钱,尽管当时他只知道生产的简单过程,却决定和皮沙合伙,租用一间店面改成人工豆芽厂,公司就开张了。  相似文献   

12.
劳勃脱是这个镇上的一名首饰匠,但他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贵重首饰。当然作为男人他并不特别在乎自己是否拥有,可问题是不久前他郑重地向爱妻珍妮承诺,在他们结婚五周年纪念日那天,他将送给她一串精美的水晶项链。只要在以后的日子里生意较好一些,那么他就能凑够钱,将镇上著名的“黑蔷薇”珠宝店里那串价值500英镑的水晶项链买给爱妻。  相似文献   

13.
孙志强 《大众商务》2005,(8S):38-38
在一些餐饮娱乐场所.也许在不经意问你就会看到赚钱乐宝的身影。林锋去到湛江鸡饭店就发现了有趣的一幕,“服务员.快!帮我换10个硬币!”由于饭店生意火.等着上菜的4个年轻人玩起了赚钱乐宝.刚才投完10个一元硬币后还没有玩够,这样的现象还真不少.林锋不禁暗笑: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我就是这个产品真正的老板!  相似文献   

14.
小裁缝 大梦想 1982年,17岁的周成建在老家浙江省青田县开了间裁缝铺子,可很快就因为没有资金而被迫关门了。为了还债,周成建在1986年只身来到温州闯荡。一连串的碰壁之后,有个老板看中了他的手艺,答应收这个年轻人做徒弟。他不甘心做个小学徒,一头扎进温州妙果寺市场,加入练摊个体户的大军,做起了前店后厂的生意。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群创业者,他们虽然没有资格参加“广交会”,但在每年“广交会”期间,他们却在场外积极寻找海外小型零售商家,他们因而被戏称为外贸“游击队”,然而,这些不起眼的游击队竟然把小生意做得风声水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子恒 《大众商务》2005,(12S):64-65
2003年9月从湖南老家来到深圳后,我到西乡镇一家外资企业做仓管,一个月600元工资。12月份的一天,一个在经贸市场作保安的老乡无意间告诉我市场里有不少土特产经营户,一年下来能赚几十万。他还说:“可惜没有我们老家的腊肉,你看那些水货腊肉也那么抢手.要是有谁卖地道的,生意不好那才怪!”  相似文献   

17.
都市 《新智慧》2005,(3):23-23
赚钱,当然是越早越好。如今,就连十几岁的孩子都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美国近期《人物》周刊报道了一批小“大款”,虽然只有十几岁,但他们的生意却做得红火,有的已经成了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18.
孙志强 《大众商务》2005,(9X):34-34
在一些餐饮娱乐场所,也许在不经意间你就会看到赚钱乐宝的身影。林锋去列湛江鸡饭店就发现了有趣的一幕,“服务员,快!帮我换10个硬币!”由于饭店生意火,等着上菜的4个年轻人玩起了赚钱乐宝,刚才投完10个一元硬币后还没有玩够。这样的现象还真不少,林锋不禁暗笑: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我就是这个产品真正的老板。  相似文献   

19.
索菲亚的丈夫开了一家作坊,生意很好,他经常吹嘘说:“等我有了足够的钱,就把作坊改成工厂,让你和孩子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索非亚幸福地笑着,将头深埋入他的怀中。  相似文献   

20.
麦克的创意工作室开办了半年多,正经的生意没多少,净来一些莫名其妙的业务。这不,刚一上班,一个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的乞丐就找上门来,要求帮他策划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