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由大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信仰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所决定的.本文先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然后指出部分大学生信仰令人担忧的状况,包括: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及缺失性趋势等.最后,从高校角度中的理论教育、师资队伍、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性举措.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指出,国家要注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普及;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应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加剧,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了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课题与挑战。立足于目前的社会环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应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晓伟  刘鹏飞 《魅力中国》2010,(32):190-190
在我国社会目前的信仰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正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作为主导信仰的同时却又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弱,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融合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要求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客观虚幻,但不停留于虚幻,所以需要我们与学生实际结合,与大学生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年龄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同于实践,但要回应实践,所以需要我们适应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诸多问题,波及到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从问题入手,探寻本质原因,通过国家、社会、高校、个人等多角度,建构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是建设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中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尤为重要。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也显得更为重要。在新时期,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新特点使高校政治理论课更具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持续弱化与淡化趋势,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则呈现不稳定与多元化。原因在于:多元文化冲击使信仰弱化,功利主义盛行使信仰冷漠,网络自由化使信仰迷失。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形成多元参与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格局,回归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才能实现基层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持续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是将马克思主义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武装下洗涤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认同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对于完成当代教育战略理念-如何培养和培养什么有着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式微的危机,从多维度对其进行理性审视。通过内在原因,外部困惑以及信仰教育层面的反思,探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内在根源,以此奠定现实应对之基。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信仰的体系整全性出发,拟对马克思主义体系进行创造性转换;另一方面,由理论认同、政治认同而至情感认同,构建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劲  李蕊 《黑河学刊》2013,(9):147-149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出现精神危机。拜物教、意识形态弱化、思想教育滞后等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存在的原因,这需要有针对性地梳理和建构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一种力量,是对某种人或信念的极度信任和尊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和认同。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即是社会后备力量,又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用什么样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既决定了个人的价值追求,又决定了社会风貌,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世界观理论联系阐述其信仰的科学性,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引领无产阶级革命,树立无产阶级的理论自信。在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同时,探寻如何构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3.
杨杰 《老区建设》2022,(13):3-8
红色文化研学对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分析当前红色文化研学的现状,提出高校应通过创新红色文化研学方式、丰富红色文化研学内容及营造红色文化研学氛围等途径,切实提高红色文化研学培育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该文从信仰的诠释开始,逐一阐述信仰危机、信仰教育,并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高校信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依托,并就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课题组从学生信仰的基本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及我国国情的基本认识以及学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等方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对问卷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信仰多元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思潮。尤其是信仰功利化、世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最科学、 最崇高的信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信仰多元化、 功利化、 迷茫化、 淡漠化和迷信化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也有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有国际国内社会大背景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该文从信仰的诠释开始,逐一阐述信仰危机、信仰教育,并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信仰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高校信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依托,并就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赵薇 《理论观察》2015,(3):122-123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科学信仰.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规律,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鼓励着人类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从马克主义信仰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要素、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教师的感染力三个维度探索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朱晓杰 《理论观察》2015,(2):115-117
信仰对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新形势下,尽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的,但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怀疑,甚至转向宗教、迷信,这需要社会给予关注,政府和高校应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改进。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教师信仰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信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能够保证授课内容的方向正确性、原则准确性,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力,其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作用.而缺乏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师则会在教学中带来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