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可是”已经固化为一个独立的词,被经常地运用于各种话语和文学作品之中。考察“可是”演变为词的过程可对副词“可是”的成因和机制有比较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赵伟 《浙江经济》2011,(21):32-32
post一词或许是当代学人们用以描述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演化状态时用得最频繁的一个英文“前缀”,这个词在汉语中译作“后”,于是我们有了“后现代”、“后冷战”等说法。时下,国内各色人等谈及经济问题时用得最多的话语,也与这个词扯上了关系,这便是“后危机”。  相似文献   

3.
人称代词在日语的发展历史中经过了反复的变迁,但是作为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僕”是从汉语的“僕”演变而来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汉语和日语中“僕“的用法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陈暖 《魅力中国》2014,(20):242-242
“恐怕”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揣度义的语气副词。最初是由“恐”与“怕”两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词义经历了“害怕一担心一估计一揣度”的演化过程,词性由动词转化为副词。本文通过近代汉语语料,探究语气副词“恐怕”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共和国史上"大跃进"一词的应用与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共和国史上“大跃进”一词的应用和内涵的演变 ,是共和国经济思想史、三年“大跃进”史的构成内容之一。“跃进”本是汉语中一个普通常用词。周恩来首先用该词来说明 1 956年的经济发展速度 ,毛泽东则用它与 1 956年周恩来等的“反冒进”相对立。 1 957年下半年《人民日报》已有上百篇文章和报道使用“大跃进”一词 ,开始主要用于对 1 956年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 ,随后变为对当前经济建设的号召———掀起“农业大跃进”。 1 958年初 ,“农业大跃进”又发展为“全面大跃进”。随着“大跃进”高潮的到来 ,“大跃进”一词的使用频率也达到高峰。 1 959年 ,毛泽东、周恩来曾先后对“大跃进”一词加以量化 ,但量化的指标仍是不切实际的高指标 ,当年和1 96 0年 ,又有“继续大跃进”和“连续大跃进”两个词语的广泛使用。 1 96 1年起 ,作为当时经济建设方针 ,“大跃进”被“调整”所代替 ,但作为一种经济建设思想 ,仍坚持了多年 ,不过已被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6.
于维华 《魅力中国》2010,(14):68-69
人物”由“人”和“物”这两个语素的主要意义互相补充构成,后来主要侧重于用以指人了。同样的演变情况可见于“事情”一词。但“事情”在现代汉语中,除个别情况外,都可以与它主要意义的承担者“事”字互换使用。而“人物”却不能用“人”替换,因为“人物”一词后来除了“人”的意义外,中加入了“杰出、有地位、有代表性”的意义特征。原因何在呢?可与“物”字的意义有关?  相似文献   

7.
周亮 《魅力中国》2013,(22):304-304
现实世界多种多样,姨纷多彩,在描绘世界的时候,会用到许多的色彩词。作为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文化、语言、象征意义。通过和汉语的对比,发现两者存在着大量相似的色彩词。同时也有着很多表示特殊意义的词。例如:“赤字”在中日双方都表示入不敷出、亏空的意思。但同时汉语中有“红运”中的“红”并非表示颜色,而是“幸运”的意思。同样的日语中有“赤線区域”“赤新固”这种说法。这里的“赤”同样也不是表示颜色,而是“低级、下流”之意。由于表达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意思。反映出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底蕴”     
刘美 《环球财经》2013,(12):121-121
“底蕴”这个词,据载出自《宋史·范祖禹传》,有“事情的底细、内涵”之意。互联网时代,汉语的博大精深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底蕴”跟“人品”一道,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常见词,用来解释莫名其妙或原因复杂的成功和失败。譬如体育比赛的一方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出人意料地获胜,就会有人说“胜在底蕴”;若是在占优之时因为意外的失误而落败,则权当是为下次较量“攒人品”。  相似文献   

9.
韩非 《魅力中国》2014,(16):102-102
“老师”作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称谓词,其产生和发展演变过程仍值得探讨。本文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分别从“老”字和“老师”一词的历时演变来讨论其演化过程,并试图探究这种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畔一个被称作年都乎的土族村庄里,至今流行着一种由巫师操作的拟兽舞——“於菟”。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动,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於菟”(wu tu)一词,在汉语典籍中解释为“虎”:《左传·宣公四年》载: “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辞海》解释道:“於菟,虎的别称……”  相似文献   

11.
吴玉容 《魅力中国》2010,(32):288-288
“规范”一词在汉语中渊源颇深,在《北史·宇文恺传》、《陆士龙集》中均有记载,这一词的意思是标准、法式、典范。杨玉圣、张保生先生主编的《学术规范导论》是这样定义当代学术研究中所谓的“规范”指规则、标准或尺度,“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根据某种观念所制定的供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2.
近日,国际金融巨头花旗集团(Citigroup)表示,将更改其名字和标志:新名字将去掉后缀“group”一词和大家熟悉的小红伞,并在剩下的“Citi”一词上加上一个弧形拱门。  相似文献   

13.
草根儿 《走向世界》2010,(19):86-86
一个词的词性无非三种:褒义、贬义和中性。那么“富二代”是哪一种呢? 按理说,它应该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中性词。据考证,“富二代”一词最早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中提出,指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子女,一般上世纪80年代出生,继承亿万家产,因为父辈比较富有,自己是父辈的第二代,所以称“富二代”。这样看来没什么感情色彩,所以应该是中性词。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也是“火炬”燃烧二十周年纪念。怎么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应该说,改革开放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而“火炬计划”则成为发展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探路人和开拓者。从根本上说,宁波高新区昨日的兴起、发展靠的是改革和创新,今后的壮大、成熟也还得靠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家园之思     
我很喜欢“家园”这个词,只是以往的文章中我很少用它,这是因为这个词被人用太滥了的缘故。汉语中有许多极好、意境极邃的词,都在语言的流变和现实生活中,滥得通俗了甚至庸俗了,比如“关心”、比如“觉悟”、比如“温馨”……一年级小学生也会说,“关心班集体”,或者“建设家园  相似文献   

16.
在梵文里,avatar一词具有“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出于特殊目的而从较高境界降临”的涵义。通俗的说,就是天神下凡。在《AVATAR》一片中,这个词除了人族化身为纳维人这一直译之外,似乎还让我感觉到了讽刺人类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的另一层涵义。  相似文献   

17.
“性贿赂”是近年来炒的很火的词汇,无论是从刑法理论界到社会大众,还是从立法者到司法者,都各抒己见。“贿赂”一词应有其时代内涵,性贿赂的本质是权色交易,和财物贿赂的权钱交易一样,都侵害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按照现代刑法的犯罪化根据,应对“性贿赂”犯罪化。  相似文献   

18.
夕阳红 《宁波通讯》2011,(14):60-60
人要有感恩之心,能知恩图报,这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美德。汉语词典对“感恩”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将其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在心间的情感。感恩二字,历来是教育人们的一种训条,一种衡量人道德品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日语的指示词分成“コ·ソ·ア”三个系列、而汉语的指示词只有近称的“这”和远称的“那”两个系列、普遍认为[コ]系指示词的大多数对应的是[这]、[ソア]系指示词对应的是[那]。很多日语学习者,初级水平的不用说,连那些中上级水平的都经常会误用这些指示词。比如以下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场经济”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但是这个词何时出现在中国文献上?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