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深圳市商业联合会与深圳仲裁委员会在中民时代广场联合举办了“现代商事纠纷的解决方式——仲裁调解”法律讲座,邀请了深圳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石永青为主讲嘉宾,为企业讲授了诉讼、仲裁、调解的区别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仲裁成为当今国际商事仲裁中一种新兴现象。本文在阐述国际商事网上仲裁含义的基础之上,对国际商事网上仲裁的兴起、特点及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商事交易的实践中,双方当事人选择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时,往往会对仲裁设定一些开始条件,如以和解或者调解作为前置程序,原因是当事人希望以成本更低的方式解决纠纷。然而此类前置程序会对仲裁程序的开始和进行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效果,在诸多仲裁规则中并没有直接的规定,也给仲裁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例如仲裁庭需要判断在前置程序并未完成或从未进行的情况下,自己是否拥有管辖权。对此,应加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合法性危机催生国际投资仲裁的改革。关于国际投资仲裁的改革方向正处在众说纷纭、观点对立、走向不明的状态,其中核心在于投资仲裁的"商事化"与"去商事化"之争。从应然层面看,国际投资仲裁的"商事化"是有争议的,商事仲裁理论在解决涉及一方为主权国家的投资争议时可能存在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从实然层面看,借用且套用商事仲裁的ICSID投资仲裁机制大体上运行良好并且越来越多的商事仲裁机制采用商事仲裁规则管辖投资争议已然成为一种趋向。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投资仲裁的"商事化"均具有可取性,商事仲裁机制管辖投资争议应当被允许以及鼓励。"一带一路"趋势下,我国应当以业已出台投资者-东道国仲裁规则的商事仲裁机构为依托并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投资仲裁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事调解立法目前处于立法体系尚未建立,法律规范零散,诸多内容缺乏法律规定的层面.而国际商事调解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立法模式,国际商事调解全程有法可依.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事调解立法现状及缺陷,并借鉴国际商事调解立法经验,指出我国商事调解立法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发展及跨境电商等新经济业态的涌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国有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体系的建立;我国涉外商事仲裁机构应对标国际,完善仲裁规则,争创国际一流,合理布局海内外分支机构体系;同时我国应该逐步开放涉外商事仲裁市场,允许外国商事仲裁机构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还有我国涉外商事仲裁机构应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仲裁规则,开创远程仲裁服务和网络仲裁服务,应对新型商事争议的仲裁需要,服务新经济。假以时日,我国一定会成为国际商事仲裁领域的大国和强国。  相似文献   

7.
<正> 一、国际商事仲裁规则的意义 国际商事仲裁规则是指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和有关的仲裁当事人在进行具体的国际商事仲裁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规则。其内容主要包括:(1)仲裁协议的订立及其法律效力,以及因此而确定的仲裁机构对有关仲裁案件的管辖权;(2)仲裁的申请、受理及仲裁通知和答辩;(3)仲裁员的选定或指定,以及仲裁庭的组成;(4)仲裁案件的审理;(5)仲裁裁决;(6)仲裁费用等。  相似文献   

8.
WTO框架下,我国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仲裁机构理应适应形势、更新观念,向国际水准看齐,进一步走向世界,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工作。笔从WTO框架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国际化法律特征;对仲裁的客观要求;仲裁的改革和创新等三个方面阐述了WTO框架下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改革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国际商事仲裁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解决的优点国际商事仲裁是指当事人通过达成仲裁协议,将具有国际因素的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方(即仲裁机构),由其根据法律与公平原则作为终局裁决的一种非司法争议解决程序①。与传统民商事诉讼相比,国际商事仲裁有许多优点:(1)仲裁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光仲裁庭对案件的管辖权来自于当事人的仲裁协议,仲裁地、仲裁员、仲裁准据法等也均由当事人自由选择。而在普通诉讼程序中,法官的任命、审判进程都必须依据严格的法律规定,不能任意由当事人加以变更。(2)利用仲裁解决国际商事争议往往具有极高…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晚近出现了证据规则成文化现象。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的成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编纂主体与参与人的广泛性,编纂形式上的"软法化"以及与"最佳实践"的互动性。国际商事仲裁证据规则的成文化总体上有利于效率与公平的平衡,有利于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平衡,有利于仲裁灵活性与可预见性的平衡。对于是否制订仲裁证据规则,我国仲裁界应持谨慎态度。对于国际上已经制订的仲裁证据规则,我国仲裁界应积极展开研究,同时在具体仲裁程序中灵活适用。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中,国际商事仲裁裁量权行使的得当与否将关乎仲裁作为解决商事争议方式的地位以及仲裁裁决的权威与公正。文章试分析国际商事仲裁裁量权的特殊性,以个人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的经验、通过实证论及个人对如何行使国际商事仲裁裁量权的认识,期望对我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刘胜题 《商业研究》2005,(20):207-210
国际银团贷款争议的解决长期倾向于跨国诉讼,近年来却倾向于国际商事仲裁,其原因有多种,值得注意。国际银团贷款争议诉诸国际商事仲裁的前提是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国际银团贷款争议的国际商事仲裁的程序适用普通的国际商事仲裁程序,但要注意一些电子文本的法律效力。国际银团贷款争议如在我国选择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按其《金融争议仲裁规则》仲裁要认识到其特殊性。国际银团贷款争议的解决方式并不一概排斥诉讼,而且仰赖于司法监督。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公共权力与民间权力的冲撞导致了人类社会争端解决方式的不断变化.公权力对私力救济,特别是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活动的介入,既对当代仲裁制度的扩大与发展提供了司法支持,也有"公共政策"及司法监督等实践而形成的制约.本文从法理角度出发,论述了国际商事仲裁与司法监督的关系.并最终将其扩展至实践,提出了在现实冲突下的解决方式,以期达到公共权力与仲裁方式的彼此包容,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体系中,有效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方能构成进行国际商事仲裁的前提。在分析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要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当可获得对该问题的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述的"调解",仅仅局限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的涉外因素的调解,而调解所涉及到的领域主要是涉外经济合同、国际贸易、"三资"企业争议、海事海商以及房地产等方面的商事方面的纠纷的调解,而不是其他的调解,如涉及到有关人身方面的婚姻关系、个人财产关系以及抚养关系的调解.这一点必须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否则,概念就很大.  相似文献   

16.
国际商事仲裁因具有异国执行、平等中立、一裁终局等特点,在解决国际商事纠纷中所起的作用备受瞩目,随着中韩贸易的不断发展,相互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尤为重要。为顺应《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修订内容,符合国际仲裁制度标准,2016年韩国新《仲裁法》正式实施。据此,正确理解与适用韩国对于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的规定有助于尽快解决双方涉及的国际商事纠纷,提高"一带一路"建设争端解决效率。  相似文献   

17.
法学理论的发展,催生了仲裁实务的新潮流。《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的出现,对于临时措施、合并仲裁、开放名册、仲裁调解、友好仲裁等仲裁制度做了大胆和有益的实践。本文将结合仲裁理论研究,对于以上创新制度在自贸区仲裁规则中的尝试进行分析,探求中国仲裁制度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经调解产生的国际商事和解协议因缺乏统一高效执行机制而使其高效、经济、友好地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优势难以充分彰显。新近生效的《新加坡调解公约》为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统一高效执行提供了国际法律框架。中国尚未建立完整的调解立法体系,更没有独立的商事调解法,也未形成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调解队伍,还未培育出成熟的社会诚信体系,有碍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执行。为有效应对国际商事和解协议的执行困境,在中国已签署《新加坡调解公约》的背景下,建议积极研究该公约与中国法律制度的衔接问题,完善商事调解法律规范并适时制定独立的商事调解法,建立专职调解员队伍,培育成熟的社会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浅析网上仲裁的仲裁地之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笑 《华商》2008,(3):99-100
本文基于仲裁地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重要作用,对电子商务发展浪潮中产生的网上"仲裁地落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对网上仲裁地的确定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借助传统"地域"理论中的仲裁本座理念,由当事人或仲裁庭根据最密切联系地原则,约定或指定一个仲裁本座,网上"仲裁地落空"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临时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经济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却遭遇"合法性"困境,这不仅使得我国丧失争夺国际商事仲裁服务市场之机会,还造成不公平不对等之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治理模式的嬗变以及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我国已具备引入临时仲裁制度的"生长土壤".应把握自贸区先试先行、制度创新之契机,在区内构建以仲裁机构为依托之临时仲裁,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期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填补《仲裁法》立法阙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