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靖寅 《消费导刊》2009,(22):120-121
胎儿是一种生命体,但又与出生后的自然人存在一定的区别,然而对于自然人保护不断完善的今天,我国法律对于胎儿的保护却是一片空白。文章检讨了我国立法以及传统法律人格的缺陷,借鉴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胎儿保护的立法经验,以期构建一个能对胎儿利益全面保护的民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亚东 《商》2014,(47):202-202
我国的宣告死亡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因自然人下落不明,生死状态不明而导致以其为一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关系归于终结,从而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同时,不能忽视生还者即被宣告死亡之人的利益。死亡宣告被撤销后应当通过立法来保护生还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张建征 《北方经贸》2012,(11):61-62
死亡赔偿金作为被侵权人生命权的损害赔偿的核心,法律主体资格灭失不能成为否定加害人承担生命侵权责任之理由。死亡赔偿金由死者未来一定年限可期待逸失利益和生命权侵害抚慰金两部分构成,兼具财产性损害与精神性抚慰双重功能。死亡赔偿金具体数额,不仅要考虑生命权侵害物质性损害赔偿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应确立并坚持自然人遭受生命侵害精神层面普世平等的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4.
彭礼坤 《中国市场》2007,(27):62-63
本文依据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之规定,从自然人涉外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及其民事行为能力宣告所出现的冲突分析入手,探讨了涉外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的管辖权以及法律适用问题,指出:被宣告涉外失踪或死亡的自然人的国籍国、住所地国、财产所在地国法院均有管辖权,应适用对涉外宣告或死亡有管辖权的法院所属国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公众人物与普通自然人均应平等享有隐私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但由于公众人物生活在公众视野下,其隐私权又可能与公众知情权发生冲突。所以要求我们正确协调两者关系,平衡双方利益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即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保护具有不完全性,即在保护的同时要进行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张雪昆 《商场现代化》2006,(20):313-314
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其市场化的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烈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在我国证券政策和证券法律都有待完善的大背景下,使其比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大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甚至为利润最大化不惜违反法律,从而破坏我国证券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损害国家和中小投资者利益。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这个问题:1.我国证券市场上非流通股股东对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剥夺不应该继续下去。2.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导致的问题。3.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私有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自然人流动谈判上的分歧导致GATS框架下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步履维艰。由于WTO成员方在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利益需求存在巨大差异,成员方现存移民管理机制使得WTO谈判机制及GATS承诺模式在回应这些不同需求时捉襟见肘。WTO应以"发展优先"为指导理念,在搭建多边对话平台机制、促进利益相关方形成共识、建立互信的基础上,澄清和完善现有自然人流动规则,转变GATS谈判模式,建立"嵌入式"自然人流动多边监管机制,进而推动自然人流动规则多边化的谈判进程。  相似文献   

8.
张义航 《上海商业》2023,(12):191-193
个人破产制度与企业破产制度最大的差别就在与自然人破产后法律人格的保留,豁免制度便是最能体现这一差距,同时也是个人破产制度最具特色的制度。其中豁免财产的范围与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在进行全国化的相关制度设计之前,要明确其立法原意,即保护债权人的生存发展权和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此外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同时,也要与本土化国情相结合,如此才能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破产制度,使得社会中的债务能够有效率公平地集中受偿。  相似文献   

9.
《商》2015,(11)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人的失踪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法律的范畴中,就是如何处理失踪人的财产、人身关系以及与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各种利益问题。我国的《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宣告死亡制度,该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仍需通过研究对其建议修善。本文首先说明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然后详细介绍该制度在我国的情况,得出我国现阶段宣告死亡制度所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立法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高云 《消费导刊》2009,(21):149-150
自然人破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然而我国法律未赋予自然人以破产能力,我国现有的破产法律也未把自然人纳入调整范围。本文从自然人破产的制度比较开始分析自然人破产制度的重要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针对自然人破产中的一些重要法律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最后就中国的破产现状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吕倩倩 《致富时代》2011,(10):173-173
现实社会中,利益是多元的,除了权利以外,法益亦应是法律保护对象之一。民事法益是于权利之外存在的,法律主体享有的间接受法律保护的利益。随着社会利益的发展和法律保护不足的现实冲突,法益保护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12.
自然人亦称个人,是最古老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其资格几乎都已得到各国法律的确认。然而,我国主要法律则一向未承认自然人的外贸经营主体资格,直到2004年修订新《对外贸易法》时,才确认了本国自然人的主体资格,并确立了备案登记制。各国法律、我国外贸法关于自然人外贸经营主体资格的认定和取得;我国自然人主体在国际贸易经营中的作用与缺憾。  相似文献   

13.
论中方自然人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律禁止中国自然人参与到外商投资企业中去,这造成了同自然人、法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冲突。并且加大了中国自然人投资的成本,也无法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民事问题。中国自然人可以通过设立个人独资企业、舍伙企业,通过外资并购等方式参与到外商投资企业中去。但根本的途径是修改法律。允许自然人直接参与到外商投资企业中去。  相似文献   

14.
自然人流动是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我国的核心贸易利益。但由于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广泛存在,WTO服务贸易谈判停滞不前,国内缺乏有效的政策促进和保障机制,外部竞争加剧,我国服务贸易自然人流动出口利益受到妨害。我国应该加快制定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出口战略和宏观规划,综合利用区域、多边与双边贸易体制,平衡和协调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冲突,积极参加服务贸易自然人流动的国际谈判,构建多层次、有区别的对外谈判机制和策略,通过服务贸易补贴等措施鼓励自然人流动出口,实现我国自然人流动出口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王朦 《北方经贸》2014,(5):102-103
自然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取决于自然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是否具有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是否承担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按照自然人的年龄以及精神状况为标准,成年人以精神状况为标准,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种,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了法律推定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法律拟制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存在诸多法律问题:一是法律推定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理论基础以及推定条件的界定;二是在法律推定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条件丧失后,能否继续认为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三是被推定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能否抛弃此项权利;四是被推定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给他人造成了损害的责任承担。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加强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此,通过了解股东利益保护现状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设计一些特殊的保护机制,从法律上给予中小股东各种支持。  相似文献   

17.
《商》2015,(22)
公众人物作为自然人毫无疑问享有人格权,其隐私权也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使他们享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利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了解以及与公众知情权关系的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保护的方案,旨在促进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使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获得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侯文秀 《商》2012,(12):109-110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着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这说明公民的权利保护是从公民出生开始公民死亡为止,那么公民在出生之前,即胎儿时期的利益是否受法律保护呢?对此,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将从分析理论界的几种观点出发,进而论述我国在此方面的的立法现状,最终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保险受益人多以自然人的形式出现在个人人身保险业务中,但目前由用人单位出资为雇员购买团体人身保险的现象已日益普遍.这类团险业务中最易引发冲突的便是受益人的指定、死亡保险金的归属等问题.法人单位由于对其雇员的死亡具有保险利益,当然可以成为团险合同的受益人.法人受益人保险利益的形式主要包括雇主的无过错赔偿责任和雇主的其他潜在损失.  相似文献   

20.
苑海  俞玲 《商业研究》2002,(19):155-157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分析了证券监管层的困境。以美国证券监管在保护小投资者利益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比了中美两国的法律制度,并指出中国当前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力的关键在于民事赔偿机制的缺损,提出了建立我国的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