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整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徐六泾段全长1 710 km,共有分汊河段55段,可分为顺直形、微弯形和鹅头形3种汊道。主汊和支汊兴衰交替是分汊河段河道演变的共同特点,大多数汊道主支汊交替周期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河床形态。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分汊河道的河床总体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具有与其上下游单一河段相当的泄洪能力。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的综合整治应依据“稳定分汊河势、适度减少支汊、合理利用洲滩”的原则,结合各河段情况制定整治方案;武汉河段的整治宜根据近期河道演变和环境保护要求,采用保持天兴洲汊道为双汊河段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主支汊易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自城陵矾至江阴属具有稳定江心洲的分汊河段,主槽与支汊交替转化是其突出的演变特点。本文在实测资料和原型观测的基础上,从分汊型河道演变特点出发,对天然情况下发生主支汊易位的河段进行了分析。指出两者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分流分沙对支汊有利,其发生转化是由于河势变化诱发主流线摆动、加之汊道水流结构的复杂性及由此触发的分流分沙比的变化而导致水、沙的重新分配。通过引入岸滩冲淤的相对速度,对主支汊易位现象的发生可以做到定量预估。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稳定性,在总结其 演变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分汊河道赖以长期稳定的原因,并用河床自动调整理论和能耗最小假说来加以解释。认为特定的来水来沙条件和汊道进出口节点的控制作用,使得分汊河道 的能量分配可以通过向支汊输送一定流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5.
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段的模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聚类方法讨论分汊型河段的进一步分类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分汊型河道分类、识别模型, 并对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段作了分类和识别的计算,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演变特点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长江中下游是典型的河槽分汊型河流,主槽与支汊交替转化是最突出的演变特点。两者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分流分沙对支汊有利;其发生转化是由于河势变化引起了主流线的摆动、汊道分流区水面横比降的变化及汊道的水、沙重新分配。经与国内外一些分汊河流对比,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指出长江属于江心洲高度发育、稳定性高的分汊河流。  相似文献   

7.
水流条件改变以及河床变形会影响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水平。为了定量评估和预测长江中下游不同分汊河段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我们选取中国鲤鱼作为目标鱼类构建相应的生态水力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得到该种鱼成鱼和幼鱼不同流量条件下的生境指标。结果表明:两段河流的成鱼栖息地适宜度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幼鱼栖息地适宜度随着流量的增加则先增加后减小。此外,从长期来看,鱼类栖息地适宜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20年以后,由于河床变形而导致的水动力条件变化,使得两段河流可能不再适合中国鲤鱼生存。  相似文献   

8.
堵汊工程在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整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键庸  夏细禾 《水力发电》2000,(9):47-48,63
为了控制河势,防害兴利,在长灌中下城陵矶至江阴河段的41处分汊河道进行堵汊,实施后未对长江河道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这工程在防洪、防止崩岸发展、消灭钉螺、稳定河势、航运、洲滩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对长江中下复杂多汊整治应堵塞分流比较小的支汊,使多汉型河道向两汊型方向转化,对分汊河道的稳定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9.
刘中惠 《人民长江》1993,24(12):31-37
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鹅头型汊道有8个,其形态特征往往为多汉并存,沙洲罗列且成不对称分布,这些汊道中较稳定的有枞阳,八卦洲河段,变化较大的有陆溪口,团风,龙坪,官洲及铜陵河段。鹅头型汊道多形成于地质构造相对凹陷区两以上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地区,并发育在自身所造成的河流冲冲物上。其演变特点是主支汊分流比不断变化;主支汊交替转化,主泓周期性摆动;主流单向汇聚,崩岸,切滩时有发生。形成鹅头型汊道的必要条件是应有适  相似文献   

10.
11.
余文畸  张敬 《人民长江》1995,26(4):8-14
以长江中下游新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5个水文站流量、平均流速、河宽、平均水深、断面形态等资料,以及枝城、石首、城陵矶、汉口、武穴、芜湖6个水位站资料为代表,宏观分析长河段水流阻力。分别以1956 ̄1968年以及1975 ̄1987年水文系列代表裁弯前后和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前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所处的状态,对比分析各长河段形态和水力因素的变化,求出综合阻力系数与平均水深的关系。对影响综合阻力的因素进行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贵池河段为例,从流速物理概念出发,利用流量及水下地形资料,模拟断面流速,分析分汊河段流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取概化模型试验以研究分汊河段的床面切应力,获得了床面切应力的平面分布、纵向分布,分析了汊道阻力的特点,同时探讨了床面切应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汊河段污染物扩散混合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在河渠分汊点上游存在岸边排污口的情况下,排放口的位置及入射动量对汉道间污染物分配的影响.”数学模型采用深度平均的紊流数学模型,模型的求解采用有限容积法和SIMPLE程式,不规则边界采用区域坐标系统法进行处理.计算所得的汉道间污染物的分配关系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分汊河段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k-ε双方程对时均流三维控制方程组沿深度积分,建立了深度平均紊流数学模型,用以模拟分汉河段紊流流场.对模型的数值求解采用有限容积法和SIMPLE程式.对分汊河段不规则边界的处理,提出了区域坐标系统法,这一方法精度较高、计算时间省.应用上述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对仅在主渠道一侧有汊道分出的不对称分汊问题进行了计算,并用实验资料验证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对平面不对称分汊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计算区域的流速分布,计算结果较为准确地揭示了流场的内部特征.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稳定性与治理方略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夏细禾  余文畴 《人民长江》1999,30(9):21-22,36
长江中下游自城陵矶致徐六泾段长约1237km,属 稳定江心洲的分汊河段。在大量实测河道泥沙资料的基础上,从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演变特点出发,通过分汊河道与蜿蜒型河道的稳定性比较,认为长江中下游分汊型河道比蜿蜒型河道稳定,在治理时应针对汊道存在的问题来稳定或改善双分汊河道的分流形式,对多汊河道要堵塞分流比较小的有害支汊,使之逐渐转化为双分汊河道。  相似文献   

17.
游荡性河道分汊河段整治整治方法较多,陈村险工位于分汲河段的右汊,1990年城水库下泄500m^3/s,陈村险工右堤几乎决口。分析了产生横流的成因后,在分汊河段进口建4座透丁坝,并按100m^3/s疏挖左汊引河,用丁坝挑流入左汊,透上 缓流促淤堵塞右汊,以免除中小水对陈村险工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位于分汉河段的低水头枢纽,其泄洪能力不仅与枢纽的总泄流宽度有关,而且与两汉泄流宽度之比有关.通过分析,当两汉泄流宽度之比与汊道两汉阻力比相协调时,枢纽河段的阻力最小,其泄洪能力达最大,且枢纽建成后对枢纽河段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19.
基于较系统的文献调研,介绍了分汊形成机制如中心沙坝沉积、横向沙坝转换、斜槽切断、复合沙坝切割和河道决口,水沙分配影响因素如汊道几何形态、汊道河床地形、汊道内的水力特性和潮汐等因素,和水沙分配计算方法等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以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为例,总结了其分汊河道的水力特征和演变规律。最后探讨了分汊河道研究中还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在分汊形成与演变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鹅头型汊道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头型分汊是长江中下游城陵机至江阴分汊河段中形最复杂、放宽率最大,分汊数量多,占汊道总长度最大(达40%)的一种分汊形式。其演变主要于本身的河床形态,边界条件及水流条件的变化,基本上遵循新生汊道-产生、扩大、平移、衰亡而完成它一个完整的演变周期。由于汊道的弯曲引起滩地的大面积坍失,主流线大幅度摆动,各汊道水沙的重新分配及纵横剖面的调整,是一种最不稳定的分汊型式,对鹅头型分汊河道的形成条件及演变特征的研究是制订相应的规划整治措施,稳定河势,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际工程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