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客观规律和物质世界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工自然系统的活动,并由此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自十六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就与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管理思想和方法推陈出新,会计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也在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后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2.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客观规律和物质世界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工自然系统的活动,并由此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自十六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就与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管理思想和方法推陈出新,会计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也在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后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本文沿着近现代三次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3.
竞技运动是人类文明时代的产物,体现着人类文明的文化特质,和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竞技运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当代竞技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朝萍 《活力》2006,(2):171-171
科技人才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伴随着人类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所渭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门科学技术知识、理论和能力,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在科学领域内,为社会繁荣、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5.
一、概念和问题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实质的表述,也是马克思早就作出过的重要科学论断。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在内容上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技术,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它是人类在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活动时,根据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各种活动手段或媒介,包括生产工具、工艺流程以及它们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等。技术是物化的科学,是科学与生产联系的纽带,是改造、变革自然与社会的手段和方法,这就是技术在功能上的中介性。科学是技术之母,  相似文献   

6.
日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去见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六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时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接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江泽民指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念进步发展,人类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等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为人类正确认识大自然,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知识和强大的动力,打开了广阔的前景,也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  相似文献   

7.
《科学素质纲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第四项任务提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央和部、省市领导谈: 2000年 10月 11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说--   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因素。科学发现推动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原理,工程科技的使命则是把科学原理变成履行世界的能动力量。工程科技架起了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  相似文献   

9.
工程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动机,是科学和产业之间的重要桥梁。近代世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发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互推进的壮丽史册。  相似文献   

10.
一、人类正迎来知识经济新时代 人类迎来了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纪元。在过去的2000年及之前的数百万年里,人类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别是从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增长了20多倍。而在这全球经济高增长中,知识及其精华——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由本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70%~80%,知识或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 什么是知识经济?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同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曙光。在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再是一般劳动力,也不是资本,而是知识。拥有和运用知识成为这个时代的真正动力。知识经济的产生呼唤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知识经济管理应运而生。只有管理的变革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知识驱动下的管理是革命提及管理,我们首先想到20世纪,因为“现代管理”与20世纪并肩前进,它给人类带来的效益并不亚于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认识到管理是一种经济资源,并把科学、技术、管理称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三鼎足。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知识…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的缘起与现代性相关联,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民族国家的塑造者。社会科学参与了开创现代世界的人类实践,早已深深地植根于现代世界并与之共变。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科学已经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创新发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是时代前进的灵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创新发明的不竭潜力与源泉、开发的主观能力与价值效益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达、现代化发展持续、综合国力强大与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尺度。本文就创新发明如何对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作用的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科学技术的世界影响吴季松当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newandrenewbleenergyre-sources)科学技术是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人类文明以来,能源一直与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又面临传统能源逐步枯...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进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息息相关。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才能实现社会繁荣。  相似文献   

16.
《企业科协》2004,(8):23-24
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科协组织的任务之所在。以人为本,展开科普,实现科普的社会效能是我们一直以来坚定不移的科普理念。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在科普工作中着力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吸收新知识,增强新的创造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通过科普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不仅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维护。所有这些,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工作正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体现。因此科协的科普工作不仅仅是我们的一项工作,而且是整个社会工作的一个方面,更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三个文明”建设、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7.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借助档案,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换代,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也正在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的21世纪旅游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科学之母,其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并指导实践.哲学从其发展历程上可分为前现代哲学(古代和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大体上对应于人类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人类即将步入后工业社会,反映在哲学理念上,脱胎于现代主义哲学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哲学的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标准化是一门技术学科.其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成为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重复性的活动操作方式达到统一,获得最佳秩序的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引言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 ,新的科学技术则是由人去发明、创造 ,并由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去驾驭 ,去应用 ,产生人类所必需的社会效应 ,加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说得更明确一些 ,人是万物之本 ,而人材是社会之灵。因为 ,人不是生而知之 ,而是接受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 ,通过各种知识的吸收和技术的积累 ,才具备了适应于社会生活所必备的条件。因此 ,培养和教育具备有现代知识与技术的的人材 ,就成了社会的必需。所以 ,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最根本的战略 ,而且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