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人对自然的活动,表现为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所以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就在竭尽全力地创造多种制度来消除这些不确定,使社会发展能得以延续。古时人类的力量与自然相较过于悬殊,于是人类敬畏着神圣和不可琢磨的自然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大都在自然许可的范围之内。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以现实的人和自然为切入点,以全面而又科学地阐明人与自然的内在本质关系为中介,系统、科学地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范式和实践路径.现今广西民族地区由于特殊地质环境、过渡崇尚资本、价值审视偏向和治理模式失效等因素致使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制约了该地区人、社会和自然的持续健康发展.因而以马克思生态辩证法为理论导向,以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及根源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思维理路和有效逻辑模式,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俞长 《魅力中国》2011,(18):83-83
在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陌生、疏离走向熟悉、亲近,自然的本真状态向人类敞开,人类以本质力量显现到自然,“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人从自然中感悟到肯定性价值,即是自然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从现实维度论述人与自然的多维度的辩证关系,系统阐述了自然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和人对于自然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的全面的诠释。恭城模式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具体实践,其中隐含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关于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文章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的生态辩证法思想,结合恭城模式的具体实践,给予人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什么?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有人声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有人扬言:“人能够为自然立法”。  相似文献   

6.
崔艳凤 《辽宁经济》2001,(12):11-12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客体──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同时还给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客体并不完全是被动的。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环境,这是自然的人化。  2.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主体──人类。从宇宙进化的角度看,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是自然史同时又是人类的历史。人类是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作为“智能圈”和大气…  相似文献   

7.
朱晓 《北方经济》2007,(10):92-93
政府生态责任是指政府在对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以及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约束等责任。由于人对自然关系的依赖性以及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生态环境及其所有资源都是作为人的生产条件或劳动对象存在着。在工业化社会里,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攫取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上,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又基于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得以实现的事实,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在,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都认为,电脑产业和环境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简单地说,所谓环境产业,就是要合理地调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关系。人类的早期历史曾是一部对自然无可奈何、继而又崇拜自然的历史,而以工业革命为起始的近200年的历史则演变成一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也可以说是“掠夺”自然的历史。从而,人类建立起现代的高度文明,但也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空前恶化,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人类文明的持续。对于20世纪末的人类来说,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话题,而是与吃饭同样紧迫…  相似文献   

10.
从强调人的主体性原则而遮蔽自然,到强调人类理性的人性观而误读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都避不开"人类中心主义"原则;而西方古典美学对自然的抛弃更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失去了和谐平衡,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如今人们认识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人类诗意生存的"林中路".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思想其核心内涵在于人要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统一的境界;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把伦理拓展到生态领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注入了伦理关怀;深入挖掘,吸收和运用环境伦理语境下中西"和谐"理念不仅是处理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理想追求,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郭金龙 《魅力中国》2014,(3):275-276
《易经》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人与之然之间一种朴素关系,经过后人的传承与发展《易经》中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不断的得到新的阐释与发展,《易经》中追求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是人与自然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人对自然不断的认识产生的一种追求,在现实的生活中古人依赖自然。对自然产生敬畏,因此人们渴望对自然全知。然而这一渴望是无法实现的。《易经》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力图在现象中寻求一种可靠的因果关系以此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的小说《断头台》成功地塑造了动物主人公——母狼阿克巴拉的形象,作品通过对狼的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人性的荒芜。可以说,狼的悲剧就是自然的悲剧,并且,自然悲剧与人的悲剧又是紧密相连的;进而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思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揭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指明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与目标:即通过消除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异化,使自然界得以真正复活,也就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状态。伴随人类的实践历程发展到当下,人与自然关系中矛盾凸显出来。如何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们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立场去审视当下的发展模式,以正确的指导我们当前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理性的演进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近代以来,理性变成了工具化了的理性。在工具理性的指引下,人们不断为自然祛魅,把自然加以人化。但是自然时时呈现出的反自然性,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到底是为自然祛魅还是使其复魅?这就涉及到正确认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我们应当重视价值理性,为自然复魅,由自然的人化转向自然的自然化,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7.
龙晓燕 《魅力中国》2014,(10):90-90
中国的古典音乐作品中所拥有的自然美,具有非常强的审美价值。它不但能使人们真实地感受到自然中最本真的原始面貌的千姿百态,更能增强人们的环境生态意识,促使人与自然本能的建立起一种本源性、原始性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走向社会主义整体文明的过程。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们之间虽然各自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但是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其中.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之内容和程度的生态文明构成了整个文明系统的自然基础。  相似文献   

19.
崇拜自然是在鄂伦春祖先生存的时代,由人、自然、社会所组成的综合系统状态——生态存在,在鄂伦春先民思想意识中反映的结果。人是智慧型动物,必然要通过智慧来对一切客观事物做出反应。因而,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人类早期,自然崇拜作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便产生了。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自然崇拜的探究,认为有丰富的资料可以说明,自然崇拜作为狩猎文化的主要特征,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相处乃至和谐的方式,是人应对自然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20.
康凯 《魅力中国》2013,(28):117-117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一种和谐的统一的亲密关系。中国人欣赏自然美,是将自然看做是自己的亲人、朋友的,是一种伦。理关系。同时,也不将自然视作静态的观赏对象。而是把自然当作可游可居的动态的生活环境,不仅将自然人情粑了述将自然世俗化了。西方哲学对待自然,是一种奉着实用的目的的科学态度。由于受中国传统夷学史化熏陶,个人认为中西某些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自然,温宁,柔和之美是共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