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手机银行服务发展迅猛,更有专业人士称2010年是"手机银行元年"。笔者通过2009-2011年这三年的《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提出了中国手机银行用户活跃度与粘度两个指标,并分析了用户活跃度与粘度在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并从客户自身素质、使用手机银行的收益、软件和硬件等条件以及使用手机银行的成本四个维度,分析了多种影响用户活跃度与粘度因素。最后对手机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具有实际的商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商》2015,(38)
本文从手机银行的现状入手,在看到手机银行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看到了手机银行发展所面临到的外部威胁。继而使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出了影响手机银行发展的四方面因素:安全因素、产品因素、消费者因素和竞争对手因素。并且根据以上因素提出了手机银行营销中的建议,以期帮助手机银行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工银手机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广大用户群体对工银手机银行的体验进行研究,提出提升用户体验的建议。采用访谈法考察记录用户的真实感受,调查用户对工银手机银行的评价和意见,发现用户界面内容过多过杂和呆板、工银手机APP数量众多功能分散令用户无所适从、客服响应缓慢、用户信息安全保障不够、个人小额信贷业务准入门坎过高以及缴费信息不同步极不方便等细节问题,提出相应的界面美化增强趣味性和用户黏性、不同APP功能整合、打造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相辅相成的完善服务链、强化用户信息安全级别、简化信用贷流程降低门坎、改善服务细节等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村镇银行的设立在解决了农村金融生态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湖南省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应该在加强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创新金融产品、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及良性的金融生态系统等方面加大力度,以确保湖南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开始呈爆发式增长,各银行便开始重视线上移动支付的客户群。手机银行业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了银行的营运成本。移动终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手机银行的安全问题、产权问题、用户消费习惯问题制约着手机银行的发展。为了促进手机银行健康发展应加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与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  相似文献   

6.
在已经可以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常见的电子设备,其设备端更强大,应用面更广泛,可实现功能越来越丰富,手机已经从以进行信息交换为目的的信号接收终端机发展成为可实现全面信息咨询浏览的工具设备,手机银行就以此为基础而得到功能实现的项目。那么如何使手机银行的作用面更广,进而将其作用在银行使用不方便的农村环境中去,本文就此为论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手机银行研究现状的总结分析,发现我国在手机银行使用意向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理论模型单一、忽视了用户所处的环境对其使用意向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等经典采纳理论的核心内容,从个人用户角度出发,构建影响手机银行使用意向的多因素模型,并对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风险、感知设备性能、感知成本及主观规范等六大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本文引入了文化价值观作为调节变量,研究文化情境对于个人用户使用意向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手机银行的推广使用提出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手机银行的使用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及服务的便利性,真正实现了"3A"服务(Anytime、Anywhere、Anyhow),给予银行客户全新的业务体验与感受,与其他金融服务渠道相比,手机银行的优势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
柏建成 《市场研究》2013,(10):42-43
如今,手机银行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但其市场推广仍不乐观.先进的科技理念、超前的使用功能、令人质疑的安全保障始终制约着其市场推广。本文先简要分析了手机银行在我国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我国手机银行安全性促进手机银行市场推广的对策,使手机银行安全性能得到加强,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在我国得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中国村镇银行实际,确定其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通过运用spss因子分析法分析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影响,概括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因素、地域经济环境因素和农业生产风险因素为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根据这一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互联网经济时代,很多传统行业在变革,银行业也面临着服务升级问题。G银行是国内最知名的银行之一,它较早开发了属于自己的手机银行,利用手机银行G银行拓展了自己的业务渠道。然而,手机银行的服务并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来约束,相关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对该问题的思考,文章以G手机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与分析数据,找到其服务质量中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提出G手机银行服务质量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卿涛 《商业科技》2014,(17):127-12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也不断的加深,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即将从互联网金融概述的角度开始阐述,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特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进而再以余额宝为例,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基金业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银行母公司形式的金融控股模式是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国内大型银行纷纷成立保险公司,此举对于银行业战略目标调整、保险业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国内金融控股集团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银行系寿险公司在国内的出现及业务发展、分支机构建设及发展特征等情况,并对银行系寿险公司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银行系寿险公司应对市场竞争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视角,从寻找金融服务的低成本和高普及性之间的平衡点出发,对发展手机银行的科学性进行考证.本文认为,只有转变思路,在欠发达地区推行以通讯商为主导的手机银行,才能将手机银行降低金融服务交易成本、强化金融服务普及性的特性最大化,同时强调要进一步结合银行业具有的专业性、安全性优势,真正解决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5.
牛继萍 《现代商业》2013,(29):24-25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同时给日益增加的民间资金投资寻求出路,2007年起,国家允许民间资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吕梁市作为最早设立村镇银行的试点市之一,从2010年到现在,陆续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因受到资本筹集、风险控制、技术条件和人才缺乏等因素制约,村镇银行发展进程缓慢.据此,作者通过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并结合吕梁市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打理发展和规范村镇银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修虎 《品牌》2014,(8):53-53
国际上许多声名赫赫的金融巨头,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摧残下也变得体无完肤。这次金融风暴造成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水平下降过半,但是超过大半数的私人银行业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创造了较高的利润。通过对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横向分析,纵向对比,找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手机银行自1999年开始起步,随着移动通讯业务的不断发展,手机银行业务逐渐进入成长期,这种新型服务业态越来越被客户所接受。而在各大银行不断开展该项业务的同时,其问题也逐渐突显,如何突破手机银行发展瓶颈,提高客户认知度和接受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手机银行的生存环境、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找出阻碍手机银行发展的原因,并针对手机银行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明确目标客户,提供差别服务;健全手机银行安全机制;改善网络环境,推动手机终端技术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手机银行业务日益成为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渠道,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业的竞争格局,也是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与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内和国外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拉近,新的业务将更加激烈,尤其是国内银行面向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大力发展银行业的手机银行业务,需要走差异化路线。只有定位准确,国内银行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走差异化战略,才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本文中,经营者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手机业务的差异化,以试图提高手机银行客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林丽卿 《商场现代化》2008,(14):123-124
伴随着我国手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手机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对我国众多的手机生产企业而言,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消费者的转移与流失以及市场份额的下降。本文主要是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手机消费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假设,设计问卷表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软件对研究假设加以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付建民 《现代商业》2014,(33):155-156
近年手机银行不断发展,却面临主导权模糊、产业链不够完善、服务种类缺乏特色等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我国手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