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专题调查等方法,对浙江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力作了研究。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最主要模式,农村老年人用自我养老体现自己的价值,社会养老起着"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梅迪  王宇  李伯航  潘娴芝 《商》2013,(6):168-169
继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再生产类型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群体。这些独生子女一旦出现意外,会给其父母及家庭带来巨大影响。本文从政府政策为切口,研究养老政策实施的状况;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的民众的养老需求及对政府养老责任的知晓度、满意度等评价数据,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炯华  林雨  黄文群 《商》2014,(39):55-56
为了深入了解江西省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的养老需求情况,为这些家庭的父母养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选择了江西省内11个主要城市组织开展了对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养老需求的专项问卷调查活动,就社会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与医疗需求、养老计划安排及养老方式选择、心理情感需求等五方面收集相应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民族地区农村传统单一家庭养老机制下养老决策入手,从经济学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资源供需失衡,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难题.在民族地区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农村的有效养老机制,并使其与社会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民族地区农村传统单一家庭养老机制下养老决策入手,从经济学视角探讨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资源供需失衡,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难题。在民族地区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农村的有效养老机制,并使其与社会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杨翠迎 《商业研究》2005,(8):167-170
中国农村现存三种主流养老保障方式。尽管传统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衰退,但依然沉重地承担着农村养老的责任;制度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曾是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希冀,然而其举步维艰;社区养老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只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权宜之计。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农村养老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等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家庭养老还占绝对地位的背景下 ,苏州农村养老出现了由家庭为主向家庭与社会并重的转变 ,一种区域性的农村社会养老机制正在形成。这种变化是经济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对我国其它农村地区具有深刻的启示。苏州农村养老机制的转变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还不成熟和不稳定 ,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家庭养老还占绝对地位的背景下,苏州农村养老出现了由家庭为主向家庭与社会并重的转变,一种区域性的农村社会养老机制正在形成.这种变化是经济社会文化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对我国其它农村地区具有深刻的启示.苏州农村养老机制的转变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还不成熟和不稳定,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责任与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背景下,养老责任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着巨大风险和困境,表现在经济供给、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诸多方面.独生子女家庭作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政府和社会应在其养老中承担基本的经济资源支持和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资源的责任;从代际公平考虑,独生子女对于父母应尽孝养之行,主要是履行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之责;独生子女父母也应自立、自强,尽早做好各方面养老准备,并在老年生活中相互扶持.惟有养老责任主体各司其责,形成养老责任共担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和缓解当下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风险与困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精神养老机制亟需构建和完善,通过对精神养老机制的概念界定、对我国精神养老机制的现状分析,从家庭、社会、国家三个方面发现我国精神养老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骆玉婷 《商》2013,(9):146-146,123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养老模式的讨论更加热烈,在既有养老保障文化所设定的路径依赖.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保障多层次、全方位的结合乃至融合,已成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障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上的共识。本文通过总结目前学者的相关观点,提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制度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湖北省21个村庄的200份问卷,对该省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健康医疗、养老需求、生活幸福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表明: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低,生活负担重;多数老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六成以上的老人对养老持悲观心态,且养老观念在转变,"依靠社会养老"成为最被认可的养老模式。对此,应该在农村完善各项政策和服务,使农村空巢老人真正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与城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对保定城市老年群体在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社会参与度及养老意愿等方面的调查显示老年人养老需求以健康需求为首;老年人退休后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养老金,但不同行业的退休金差距较大;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受收入、子女、健康等因素影响较大,其社会参与度普遍不高;老年人的养老意愿首选是家庭养老。因此,解决城市居民养老问题,要高度重视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连续性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的逻辑,即病理性老化人群虽然囿于个体禀赋限制缺乏外在连续性,但是居住安排选择仍然遵循内在连续性规律。这种规律在当前老年群体集中体现为家庭主义观念的延续,具体表现为个体禀赋和居住安排选择间的机制遵循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实证上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分析身体健康状况、照料代际支持对居住安排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结论支持老年人依据个体禀赋进行理性选择的观点。老年人自理能力对选择子女家和养老机构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PSM)减少内生性以后,结论依然稳健。并且这种影响呈现显著异质性,自理能力较差的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子女家和养老机构。第二,结论初步验证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遵循通过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子女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因素,而老人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选择子女家的重要因素。综合上述结论,认为政府应将家庭作为养老政策单元,弘扬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家庭主义观,这有利于社会养老非刚性需求群体重新回归家庭,有效缓解社会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15.
陈淑君 《商场现代化》2010,(19):178-178
近几年,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社区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着养老服务认识缺位、养老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对社区养老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中年人"群体的养老研究相对薄弱.提出了"非正式养老准备"的概念.通过对南京市白下区的抽样调查,从个人、家庭与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城市中年人非正式养老准备的状况.结果表明:非正式养老准备普遍缺乏;非正式养老准备在各群体间呈现多样化;城市中年人非正式养老准备的途径单一.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中年人"群体的养老研究相对薄弱。提出了"非正式养老准备"的概念。通过对南京市白下区的抽样调查,从个人、家庭与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城市中年人非正式养老准备的状况。结果表明:非正式养老准备普遍缺乏;非正式养老准备在各群体间呈现多样化;城市中年人非正式养老准备的途径单一。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作为农村人口大省,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河南省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河南省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养老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存在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政府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机构养老数量不足,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结合省情,提出了提升家庭养老能力,凝聚社会养老合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5,(8)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的实际,分析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及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根据"互助养老"在国内已有的实践,分析其具有整合农村养老资源、缓解子女养老压力、符合农村养老传统等诸多优势,进而从政府、老人和家庭、社会组织三个角度提出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的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以商丘市农村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走访,深入分析该市目前存在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