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与德国的国有银行效率差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分别将中国和德国的国有银行与其国内的其他所有权类型银行的效率进行比较 ,并对委托代理机制的完善程度、银行市场竞争、银行所有权的转移、银行经理市场的竞争及金融市场结构等影响国有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了提高国有银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旋子 《特区经济》2007,226(11):80-82
至2006年12月11日,中国市场向外资全面开放。外国银行以参股中国的银行来迅速渗透市场,已成为外资银行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四大国有银行轰轰烈烈的IPO,将股份制改革推向高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外国银行参股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较中小银行,国有银行的优势对外资银行更加具有吸引力。参股时,外资银行应当注意针对国有银行关心的技术转移度提出合适的方案,同时分散投资以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得理想的投资状态。  相似文献   

3.
"这些大型国有银行的实际运作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许多银行仍将大量资金贷给国有企业,贷款几乎或完全没有根据商业风险进行定价。"4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的一份工作报告给正埋头于上市、股改的四大国有银行提了一个醒。该报告称,尽管中国已将数百亿美元的政府纾困资金注入大型国有银行,并将银行的大量股权出售给外国投资者,但这些银行目前仍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信息》2003,(22):36-36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的文章,就降低银行不良贷款发表看法,他说:银行不良贷款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之痛,也是国内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为了减少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政府和业界已作了几年的努力.无论是从国有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贷款,还是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不论是设立银监局给四大国有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资产的硬指标,还是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无不是围绕减少银行不良贷款而下的一招又一招棋.  相似文献   

5.
国有银行的前景如何,关键在于银行自身,但是中央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国内银行的未来前景如何,不同学者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表达出了悲观的态度。它们认为,暂且不论国有银行的产权无效,单就制约银行改革的两大问题——不良资产和冗员,就足以让国有银行难受的了。毋庸讳言,国有银行20%左右(甚至更高)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在访美时指出,中国将进行国有四大银行的改革。但国有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将是银行改革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相关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华 《山东经济》2007,23(5):63-68
银行内在脆弱性是其风险产生的根源,而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是一种体制脆弱,是由既有的制度安排及合约关系所决定的。制度安排与合约关系不同,国有银行脆弱性的程度就不同。本文基于存款保险视角,主要从金融安全网制度缺损探寻国有银行脆弱性。完善金融安全网相关制度安排包括: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相关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政策性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收入差距与当前金融支持的矛盾表明,设立地区性政策性银行是解决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应对措施。银行密度与结构、试错机制及预算软约束的分析表明,大量政策性银行的设立是国有银行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要件,也是政策性银行本身效率提高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银行体系的市场竞争状况出发 ,得出金融体制改革并未改变国有银行市场垄断地位的结论。进而对国有银行市场垄断地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指出入世是打破国有银行垄断的一项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银行改革落后于企业改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企业改革的路虽然不平坦,毕竟走了二十年,摆脱了国有制孤掌难鸣的历史,开始了产权多元化的新时代;而银行改革起步较晚、负担较重、顾虑较多、思路较窄,至今还停留在国有银行(包括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产权一元化格局中不能自拔。在产权一元化条件下,国有银  相似文献   

11.
张衢 《南方经济》2003,(5):60-63
本文从银行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行长的生成这个角度论述行长的本质,提出行长是受所有者委托专事银行经营的职业经理人。伴随改革的深入,国有银行的行长必将转化为职业经理人,并形成中国职业化的行长阶层。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在中国签署加入WTO协议的时候,不知是否已经预见到五年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前夕银行争相上市的局面。五年时间匆匆而过,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四大国有银行的重组,经历了地方银行的兼并收购,经历了优质银行的海外或内地或同步上市。伴随着不良资产剔除后的崭新面貌,银行的重新定位和业务转型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3.
上市是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上市能解决银行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是国有独资银行改革中认识上的两大误区。国有银行改革应从金融市场环境的改善和金融产业结构性优化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应改善体制环境,强化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银行透明度原则的实施,迫使银行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要完善银行内部及整个金融系统风险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后,国家股依然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国有银行的所有者虚置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可能有效运作。国有银行今后的股权改革方向是进一步释放国有股权,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业X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琨  贾守乔 《南方经济》2006,33(6):18-29
本文考察了1997-2002年间中国14家商业银行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X效率的变化情况。其中DEA用以计算各银行的效率得分情况,Bootstrap回归分析用以确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近年来效率显著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低于股份制银行。低效率的原因主要归咎于配置低效率和规模低效率,这意味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和国有银行继续精简机构是必要的。回归分析显示单一国有产权对三种类型的效率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可以期待正在进行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华 《山东经济》2006,22(1):35-46
关于国有银行问题的症结,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首先对具有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从金融稳定角度对国有银行脆弱性状况进行了综合测度,发现我国国有银行体系异常脆弱。并对其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实证研究没有支持银行治理观、市场结构观、增量改革观和外部冲击假说,也没有支持传统的经济基本面决定观。处于转轨时期的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可能更多来源于制度层面而不是市场因素、银行行业因素和宏观经济层面。公有产权制度和政府行政金融控制是否是国有银行脆弱性的根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斌 《新财经》2013,(3):32-36
目前,股份制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已成趋势,各种零售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也尽显优势。但过于激进的发展模式会使转型步伐放慢,风险放大。高远征、孔凡、林帅分别是三家股份制银行某市分行行长、支行行长和分行同业部总经理,他们有着同样的职业经历,都是从国有银行跳槽到股份制银行的高管。他们离开了相对轻松和稳固的国有银行,  相似文献   

18.
基于A股41家上市银行2011—2020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STATA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上市银行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上市银行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覆盖广度及使用深度对绩效也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但是,数字普惠金融助推银行创新能力的发展,且银行创新能力在两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分样本检验结果显示,非国有银行创新能力起到的中介效应作用高于国有银行.  相似文献   

19.
【英国《金融时报》4月19日】在仅用几年时间就从技术上已经破产的银行实现自我转型之后,中国大型国有银行独享全球投资界宠爱的局面可能接近终结。  相似文献   

20.
一、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长期以来,中国国有金融机构都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在相当长时期里,人民银行是社会唯一的金融机构,承担所有金融职能。而后则转由四大专业银行分别提供金融服务。目前,虽然各类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但四大国有银行仍占绝对的市场份额。中国的金融资源配置及金融服务,说到底就是以国有银行为主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