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创新是一项高难度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结合之上。无论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必须调动全体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同时也要投入资金、设备等物质资本予以保证。创新的过程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的过程,创新的综合成果体现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顾巍  陈御冰 《经济师》2005,(4):16-17
在界定了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内涵的基础上 ,论述了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为制度创新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供了动力机制和环境 ,管理创新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管理与组织上的效率保证 ,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提出了要求 ,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技术手段。最后文章也指出了三种创新关系对我国企业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需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具备持续创新和变革的能力,创新管理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当今世界,全球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创新管理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渐进性创新为主转变为以技术的不连续性和断层性为主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4.
提升施工企业竞争实力就必须创新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来实现。观念创新是前提条件,制度创新是保障,技术创新是核心,经营创新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构建了质量管理、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分析框架,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制;选取了我国制造业较发达地区的137家制造类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管理可以直接影响到组织创新中的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间接影响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是质量管理作用于组织绩效的中间变量。在制造类企业中,技术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比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6.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互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巧珍 《经济管理》2006,(14):37-42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应对激烈竞争的重要战略。本文分析了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网络经济对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产生的重大影响,认为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实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互动,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利用信患技术实现企业最大化的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组织学习为纽带的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互动模型。最后,指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技术和管理的创新 ,而管理创新的核心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文章从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入手 ,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中如何创造性地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 ,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获得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传联 《经济师》2005,(4):172-17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了解企业竞争力的组成 ,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对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出了施工企业竞争力获得的途径 ,即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和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现状,运用协同创新理论研究了其内部各创新要素(战略创新、制度创新、创新文化、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是如何协同的。利用来自企业访谈、问卷调查的一手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得出结论:企业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之间存在正向协同效应,与战略创新之间存在反向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迅猛发展的新经济为企业组织带来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创新管理提出了挑战。通过提取新经济环境特征,明确新经济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归纳新经济组织的创新特质,将重点引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然后,探索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矛盾统一关系,系统提出一种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对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维度等进行剖析,由此建构新型二元创新体系框架模型。最后,结合案例,建构新型二元创新体系实施路径,总结其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胡斌 《生产力研究》2012,(7):188-190
物联网产业创新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征,具体而言体现为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并存,企业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并存,创新时间性强等特征。作为企业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能实现知识纵向溢出和横向知识,有利于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加速技术标准的形成和大规模应用,一个产业集群内网络连接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建立在企业网络结构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是能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中,技术创新环境更为复杂,创新组织多元化,跨地域、跨组织创新普遍,创新扩散过程加快,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3.
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霞 《当代经济》2008,(7):92-93
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使我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转变。面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我国企业应该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管理能力作为企业软实力,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组织学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及制度理论,构建了市场竞争、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3者间关系模型,并结合典型案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市场竞争是转型经济中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动因,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存在双向互动作用,模仿在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曦  刘鑫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2):153-160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对创新本身带来深刻变革。在回顾人工智能创新管理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技术、制度、组织和法律理论视角入手,分别对人工智能视角下技术创新路径、创新政策、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并界定“机器创新”这一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结合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创新管理研究现状,针对系统视角下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空白,绘制出人工智能视角下未来创新管理研究的4条路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全面创新管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彬 《技术经济》2012,31(7):34-39,65
在对我国11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创新管理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模型,包括用户拉动、开放创新、全面创新、人才激励4个模块。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来自于如下方面:将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建立产学研、上下游、国内外有效结合的合作创新网络;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潜力。  相似文献   

17.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_项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系统性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其创新活动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面性,决定了重大专项必须针对不同的创新活动建立与之适应的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详细梳理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和演变,将技术创新分为3类: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个人/单个团队的创新活动、多个团队协作的创新活动和全行业/领域/社会参与的创新活动;独立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对典型的创新管理模式,即,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和协同创新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活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协同创新体系,其创新体系的协同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技术、组织管理和重大专项与外部环境。期望所做研究对国家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来源于企业的创新能力。经营者要对环境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并能及时应变,不断创新,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识。本文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几方面探讨了中国企业面向新经济的管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蔡瑞林  钟雷 《时代经贸》2011,(22):122-12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小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但单一的技术创新战略不能维系其竞争优势。本文构建了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战略的管理框架,并指出模仿创新只是权宜之计。只有借助全面创新战略,积极探索非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残酷激烈和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有效进行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资源冗余和资源柔性对于组合创新中所包含的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具有不同影响,只有结合组织的不同资源类型正确地选择创新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