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已在不少地方推行,它对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经秩序和会计核算,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阶段性产物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毕竟是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试行的,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局限性,从长远来看,这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只能是过渡性的。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必须逐步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转轨,真正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于是,财政部在2003年7月下发的《关于深化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省级、地市级和财政收支规模较大的县级已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根据这一精神,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选择哪种模式,才能达到积极稳妥地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呢?当前,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笔者结合调研和工作实践,就此问题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试点方案》,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依据,并率先在财政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实现了财政资金使用的“中转”变“直达”,账户管理由分散到统一,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从我国目前国库管理现状来看,改革国库支付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推进财政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支出改革主要方向之一。同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也是从体制上规范政府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笔者就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必要性及推进步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用情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收缴和拨付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南京市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自2003年起步,通过不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关规定,形成了快捷、高效、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模式,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坤玲 《时代经贸》2009,(7):14-14,13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财政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将资金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本文就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意义,问题和建议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人民银行国库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国库与支付系统直联后资金汇划渠道不断畅通,各级国库从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提高财政资金拨付效率的原则出发,在办理财政集中支付过程中不断创新,目前基本形成两种支付模式:  相似文献   

7.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当前,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全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拟就当前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8.
财政统发工资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堵塞工资管理漏洞,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重要举措,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财政支出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直达,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行政成本,避免了资金被层层截留,既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预算管理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文章就国库管理改革对财政工作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目标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制度改革:分税制财政体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制度等,这些改革分别解决了公共财政管理中的政府间分权问题、财政支出安排和运作的规范性问题。一些更为深层次的改革还未进行:财政支出安排的依据、效益评判、投融资制度等,财政支出透明度也还需进一步深化。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安排来看,显然,这些改革的层次更加深入,更能体现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就是这些深层次制度安排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财政存款计息看我国国库现金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琦  雷良海 《当代财经》2003,(12):30-32
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始于1993年,通过1994年开始的财政分税例改革,我国的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扩大了可用财政资金的“量”;随后又通过推进财政集中收付以及部门预算开始了对财政支出结构的改革.从而向着提高财政资金运用的“质”这个方向前进了一大步。随着我国财政资金收付制度的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其大额存量的机会成本效应日益显现.从而迫切要求对国库资金特剐是现金进行管理,以达列既保证其安全又使其保值增值的目的。本文从财政存款计息谈起,结合发达国家国库管理的经验,试图找出适合我们国情的国库现金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将所有的政策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并规定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直接支付.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采取有效的对策,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的基本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而且资金运行过程可通过电子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有效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在预防腐败方面发挥很强的防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是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运作方式,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01年我国在中央单位进行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改革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坚持公共财政建设方向,需要进一步转变理财思路和理财手段,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相似文献   

15.
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支出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分析国库会计集中核算的内涵和其融入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转变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国库集中收支制度是一种分散的收支制度,这种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2001年国务院批准国库集中支付方案,2005年财政部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改革的实施工作,截至2005年底共有36个省市区全面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基本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01年2月,国务院通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国库集中支付从此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库管理改革就是集中支付的改革,管理国库单一的账户体系,并借助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使得国库职能能更加符合现代公共财政的需求,也成为了公共财政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区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目前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区直预算单位10户,全部实现了网上运行。本文就是对我区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行的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国库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而会计集中核算是地方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缺陷,提出将会计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实现两种制度的有效融合,以推进财政国库制度的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提出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实现两种制度的有效融合,以推进财政国库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19.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是国库集中支付有效实施的保障和手段,是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资金支付风险、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建立和健全财政国库动态监控机制已经成为财政国库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柳州市2011年开始开  相似文献   

20.
国库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财政状态,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情况,直接决定政府部门在国家经济中起到的作用。我国采取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主要以推进国库改革为核心,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国库账户体系,逐步形成基于国库集中收付模式为主的国库管理机制,使国库调节功能更加优秀,有效改善传统收付制度的不足,使政府部门发挥出更加优秀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