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延红梅 《中国金融》2007,(22):75-79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支持。金融创新发展,必然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壮大又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海南三亚市和陕西商洛市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期一线话题邀请了人民银行三亚市中心支行行长张华强、商洛市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曾刚研究员与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2.
2008年,佳木斯市政府出台《佳木斯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在金融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人民银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引导银行机构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领域内做了诸多工作。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体现着经济发展的动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也为金融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文以曹妃甸工业区为例,结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曹妃甸工业区的基本状况,分析循环经济与金融支持和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金融部门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遵循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5.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银行业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认真研究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内蒙古"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本文在客观评价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及金融政策效应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金融政策调整促进内蒙古循环经济的发展。内蒙古金融机构应通过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还应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体现着经济发展的动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也为金融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文以曹妃甸工业区为例,结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曹妃甸工业区的基本状况,分析循环经济与金融支持和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从法律制定、政策试点等方面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发展机制、关键技术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赤道原则、碳金融模式、荷兰银行模式及兴业银行节能减排贷款模式等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2007年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推进金融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座谈会,本文是刘贵生行长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会议围绕"金融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金融机构对高新区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两个方面展开,旨在促进陕西省金融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西部强省建设和西安金融中心建设。刘行长的发言高屋建瓴、激人奋进,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出席本次会议的有:陕西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中国银监会陕西监管局、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中国保监会陕西监管局负责人,西安市政府研究室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在陕各银行行长、证券公司负责人、保险公司负责人以及高校的部分专家学者。——栏目主持人: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钱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海西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柴达木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日益明显,银行业信贷质量明显好转,经营效益有所提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于建刚 《时代金融》2008,(12):11-13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指数增长的资源消耗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节约和循环来推动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适应新的资源供给形势和新经济增长观念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特色和前瞻性。目前,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寻求改善金融支持的途径,对于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尤其是在依赖资源型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循环经济的特征决定其更依赖金融体系的支持。在分析金融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新疆循环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促进资源省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梁克水 《中国城市金融》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5日,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山东省分行行长沈荣勤的陪同下赴临沂革命老区调研。杨凯生行长亲切会见了临沂市市长张少军。张少军市长首先介绍了临沂经济发展情况,并感谢中国工商银行长期以来对临沂革命老区的支持。他说,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工商银行对临沂经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14.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缓解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与金融支持的关系,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背景及困境,剖析了循环经济发展中金融约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金融支持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金昌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总结了绿色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状况,分析得出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特征及问题: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未上升到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信贷政策的倾向性和优惠性客观上具有绿色金融的性质,较为传统和单一的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传统的授信管理模式限制了对循环经济的支持效果.最后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产品,拓宽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扬 《甘肃金融》2012,(3):62-63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遵循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再使用和废弃物再循环的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7.
南枫 《西安金融》2007,(12):67-68
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界定,分析了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并指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主张通过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信贷创新、开发性金融创新,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信贷政策体系,改善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来更好的发挥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结合山东省经济发展实际,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节能环保、企业流动资金等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了四次银企对接活动,共向金融机构发布融资需求2044.5亿元,贷款资金到位率41%,其中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到位率高达83.6%。同时,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还组织全省金融机构开展了"行长走厂长"金融服务企业百日行活动,走访企业6074家,签订融资协议1 462亿元。2017年3月3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与省经济  相似文献   

19.
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培育工业新型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辖区内节能减排工作的制约因素,提出金融支持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设想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技术化、建设周期长期化、创新要求高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为了解循环经济发展及其金融支持状况,人行铜陵中支以首批“国家循环经济双试点市”——铜陵市为例,对辖内10家银行机构、16户循环型经营企业和2户环保咨询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近年来各银行金融机构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日益明显,信贷质量良好,经营效益有所提升,但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