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财政》2000,(10):52-52
正当国人对自动柜员机还刚刚熟悉,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家居银行等又一批全新的电子银行金融理财工具又频频问世了。可以预见,随着高科技向银行业的进一步渗透,不远的将来迎接老百姓的将是跨越时空的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理财相比,电子银行理财最显的特征是其具有众多的“自我金融服务”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世界银行监管数据库,本文实证研究各国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1)对银行证券活动的监管会显著地影响银行发展,同时这种监管也显著地提高了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对银行不动产活动、保险活动的监管不会显著地影响银行发展,同时这种监管可以显著地降低银行危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3)其他方面的监管对银行发展与银行危机风险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过去,人们常把银行比作收付的大出纳、保管箱,而现在已时过境迁,今天的银行已非昔日可比了,从老百姓的上学、买房、买车、消费、投资要跑银行,到人们领工资,领退休金,交纳税赋、水电暖费、电话费、保险金也要跑银行,就连过去跑邮局的个人汇款业务也可在身边的银行办理;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电话银行更是拉近了居民与银行的距离,老百姓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现代银行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方便。金(?)小超高,昼夜伴随您  相似文献   

4.
本色服务     
高楼和柜台是人们心目中最传统的银行形象,但随着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银行大楼似乎只留下了象征性的意义,真正的银行已经开始向无形转变。可以说,当今银行竞争的核心就是服务之争.由“银行的服务”向“服务的银行”转变。  相似文献   

5.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制度的讨论比较热烈,但是在这些讨论中大多没有区分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与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制度。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制度是指国家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性制定。在这种制度下,前者国家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较多;而后者国家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较少。银行分业和混业经营则是银行在银行经营制度框架下自主决定的业务范围。银行分业经营在银行混业经营制度下才能实现。除了银行经营制度以外,银行还要根据自身分业或混业经营的收益、风险和成本的判断来决定银行经营的范围。国家确定银行经营制度时,也要考虑银行经营范围的选择,对国家采取银行分业还是混业经营制度从银行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现象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快速发展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推动的,企业影子银行投融资相应地分为影子银行化和影子银行融资,而如何精确识别和测度影子银行业务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关于影子银行的测度散见于各类实证研究中,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发现,与宏观层面的影子银行易于观测与统计不同,我国企业影子银行化和影子银行融资测度普遍存在着不精确、不完整、难识别的困境,影响了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与发展。鉴于此,可运用残差法与倒扣法测度影子银行业务,为微观层面影子银行测度提供方法论,促进影子银行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村镇银行作为新生的股份制小型银行,主要以贷款业务作为盈利性来源,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其发展源于对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仿。本文通过对我国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比较研究,探讨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一套计量中国省域银行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据此分析长三角地区银行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银行规模逐渐扩大,银行结构逐渐优化,银行效率提高。在空间维度上,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银行发展水平依次提高,银行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平行关系;安徽银行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银行业存在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银行零售业务是指银行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办的零售业务要包括对个人开办的本外币储蓄、代收代付、代理发行兑付国债等债券、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储蓄存款异地托收、信用卡、储蓄卡、代股民结算、代保管、个人电子汇款、电话银行业务等.它代表了现代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对银行效益的提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银行同业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银行监管法制虽然吸纳了《巴塞尔核心原则》所包涵的一些监管理念,但由于我国银行监管立法理念上的错位以及银行业结构上的差异,对当代世界银行先进监管法制的借鉴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若想受到实践的检验,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本文从深化银行产权制度改革、银行监管法制的系统化等方面对中国银行监管法制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改革后,在银行消费关系中存在着监管制度缺失、银行消费者缺乏金融知识、银行经营者轻视消费者权益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银行监管、制定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等建议,以此促进我国银行消费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业的集中度、竞争度与银行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1995~2010年125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并利用更具微观基础的Lerner指数衡量银行竞争度,研究了我国银行业集中度、竞争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度均与银行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集中度-脆弱性假说"和"竞争度-脆弱性假说"。研究还发现,银行竞争度并不是导致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正相关的原因。这些结论意味着,我国可以通过放松银行业进入管制来降低银行集中度,从而降低银行风险。同时,由于银行竞争度并不会影响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即使银行业竞争度上升,也不宜因此而出台加强银行业进入管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私人银行业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继英  唐庆春 《中国金融》2001,(7):50-52,55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史私人银行及私人银行业务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成为与存款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并驾齐驱的主要银行服务体系之一。在国际金融业中为人们所熟悉的私人银行最早产生于瑞士 ,而且在许多方面 ,瑞士银行与私人银行是同义语。瑞士的私人银行家的先驱者包括三种人 :货币兑换者、贸易商人和资本投资人。这些私人银行家的先驱者们一开始就区别于那些进行存贷活动的银行业同行。瑞士 1934年的银行法把私人银行与其他银行分开 ,从而诞生了专业的私人银行 ,他们不必公布资产负债表 ,同时也不必遵守其他…  相似文献   

14.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传统金融加快变革。开放银行是银行经营理念和战略思维的新升级,是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剖析开放银行的本质和内涵,梳理国内外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分析开放银行的兴起及其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各国适用普通破产法处理银行破产的方式,对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和实现金融稳定的贡献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评析危机后各国银行破产处置立法改革的关键条款,为我国构建以保持银行基本金融服务连续性和银行特许权证价值为目标的、针对问题银行特殊处置的法律框架安排,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银行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应充分体现电子银行的发展战略。每家电子银行应通过进一步创造自己的电子银行安全品牌,在已有品牌的基础之上,打造高效率、低风险的电子银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李翔 《新金融》2009,(1):52-56
本文将价值链模型引入到对银行再造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银行价值链的基本构成及特征,其次对我国银行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型过程价值链模型理论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比较,最后对我国银行构建流程银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国内外对影子银行定义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界定,并将影子银行分外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两部分,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测度,得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规模都在不断扩张的结论.为控制影子银行风险必须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控制影子银行资金流向,循序渐进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引言:对现代银行和现代银行体系的再思考在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成功上市、中国工商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关键性步骤已经完成的背景下,关于银行改革的理论探讨逐步进入对改革所造成的制度与财务效应的争论,如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参股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银行法人治理在特定的改革措施和步骤安排下是否出现质的变化、银行财务指标是否随改革而逐步好转。事实上,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在银行改革的进程中,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目标,即什么是真正的现代银行和现代银行体系,如何实现从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转型。在当前的理论分析上,传统银行与传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亚洲八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市场竞争导致的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的理论:集中—结构效率论和集中—制度效率论。结果表明,银行集中度与银行效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银行存款总额、私人贷款总额与银行效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所以,集中—结构效率论成立。在加入制度变量后,银行集中度与银行效率仍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制度变量不显著,不支持集中—制度效率论。所以,提高银行效率必须从银行业务调整,努力创造竞争的环境,以提高银行集中度,从而提高银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