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1月28日,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条例》。《条例》明确规定,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重点排污单位和违法企业名单,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结果等环境信息;对属于依法主动公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阴市环保局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使本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状况得到了较明显的转变。具体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正考虑到环保主观指标可以反映公众对环保工作的需求优先序,环保相关工作的重点必须参考公众意愿。据此,可以公众感觉为依据完善环保工作内容,以人群健康风险为依据转变环保工作重点并加强环保相关工作,以主观环境质量变化为依据考核环保相关工作部门,从而促进公众感觉与真实环境质量趋同。最近两年,民生领域的教育、卫生等工作有了较大改观,但在"民以食为天"乃至"民以天为食"(即空气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居民幸福感和政府工作绩效的民意评判)等方面,公众却感觉进展不大。目前环境变化和环保工作绩效可以用"两个反差"概括,即:污染物减排数据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反差,环保工作绩效与公众感觉的反差。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现有的环保公众参与政策,强调权利多,强调义务少,或者偏重权利,忽略义务,久而久之,会将公众导入一个认识和行动的误区,似乎公众参与就是只讲权利。实际上,片面强调权利恰恰会忽略权利。只有权利和义务健康有机统一,才能从内涵和外延上给环保公众参与作出科学规定,公众参与权利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参与才能获得完整的实现。环保公众参与正在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制度建设。新环保法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公众健康确立为立法目的,首次规定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义务责任,首次  相似文献   

5.
李敏 《新经济》2022,(12):133-139
本文选取2011-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公众环保参与对企业环保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环保参与能够显著提升所在城市企业的环保创新水平。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此外,机制检验表明,公众环保参与能够通过加强政府环境监管以及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环保创新水平。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发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CEPI)能够增强公众环保参与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帅 《技术经济》2020,39(4):66-75
本文分析了混合型经济增长目标、公众参与及交互项对环境的影响,结果发现混合型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关系。信访来信与电话投诉起到了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并且,受混合型经济增长目标影响,公众参与并未起到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混合型经济增长目标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环境,并且导致公众参与失灵,对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目标、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环保行为中的性别“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公众环保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悖论",即女性参与环保行为并不比男性突出,与国内际主流观点不一致。剔除掉同质因素外,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妇女家庭责任的减少,也不是其感性倾向的异化,而是妇女通过学校教育和电视媒体等社会教育渠道获得的专业环保知识较少,进而降低其环保意识,迟滞其环保行为。文章最后提出了提升妇女参与环保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十分严峻,环境质量恶化,并伴随着重大环境事故的发生.中国已经有了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让我们不能不考虑执行力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主体--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利益与责任,提出建立全社会协调合作的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三方环保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9.
要闻浏览     
《环境经济》2011,(1):11-12
环保部公布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了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地表水总体为中度污染,重点湖库未发生大面积水华,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范睿  许博星 《环境经济》2023,(17):64-66
<正>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确保后期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亟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确保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环境监测的关系所谓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和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质量状况愈加重视。如何更好的预防环境污染,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耳目作用,准确、客观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是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时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2.
《经济世界》2001,(6):7-7
“十五”期间(2001-2005)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力争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减缓,重点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一、行政管理及科研机构 总统直接领导的涉及环保的管理机构有:环境质量顾问委员会;科技政策办公室;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经济顾问委员会;可持续发展顾问委员会;国家科技委员会,下设部际环境技术办公室。设有环境科技机构并有环保R&.D经费  相似文献   

14.
环境质量是影响游客旅游需求及福利的重要因素,但单一使用陈述性偏好法或揭示性偏好法仍存在诸多局限性。为探究环境质量改变对游客需求及福利变化的具体影响,结合旅行费用与条件行为数据,在明确现有环境质量状况下景区价值基础上,评估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两种情景下,游客消费者剩余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质量改变直接影响旅行次数,从而增加或减少消费者剩余,但不会通过影响游客旅行费用间接改变消费者剩余,实际行为与条件行为数据偏好存在一致性;白洋淀景区当前消费者剩余为909.09元/次;环境质量改善使游客平均旅行次数增加1.45次/年,并使每位游客每年的消费者剩余增加1 318.18元;环境质量恶化使游客平均旅行次数降低1.41次/年,并使每位游客每年的消费者剩余减少1 281.81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省际截面数据,采用SE-DEA和Ologit模型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公众对政府环保成效的满意程度。结果表明,公众无法准确评价政府环保成效,并且在政府环保成效较高的地区,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满意程度评价有下降趋势。此外,环保投资率、环保劳动力投入率以及环保工资的比率与政府环保工作的公众满意度均为正向相关关系。因此,提升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感知程度,增加环保事业投资,加大环保工作人力资源投入和提升环保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对提升公众的政府环保工作满意度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政府对环境质量改进的环保补助的成效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完善政府的财政补助政策、优化政府补助的操作机制等方面,提高政府补助对环境质量改进的正效应,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晋维 《时代经贸》2014,(6):231-232
公共决策往往会涉及到千百万人的利益,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部分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保证我国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公正性和合理性,法治原则要求公共决策要有广泛的公众参与。而听证作为公众参与的一种方武,其引入能够使决策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对公众参与制度建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园此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听证制度的价值和发展状况的分析,从而体现出公众参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环保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在趋于严重,而治理的速度和成效还不理想。这其中有我国人口多、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落后等多种原因,但公众参与程度低是深层次原因之一。环境保护是重要的公共事务,是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群众有权参与。  相似文献   

19.
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追溯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历史,探讨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义,并在分析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原则、组织结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特点出发,分析讨论了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研究了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最后提出了循环经济必须充分考虑公众参与并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