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革命使社会和经济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社会经济将实现信息网络化。随着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金融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地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甚至组织结构都在发生变化。现代金融业已经转变为信息服务型企业,决定效益的关键因素将是金融业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面对国内外大型金融企业的强力竞争,中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能否尽快达到国际同业技术领…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革命性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金融业涌现出声势浩大的金融创新浪潮,农业发展银行"信息技术部"也正式更名为"信息科技部",标志着从技术到科技的新的职能转换。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金融业信息科技发展现状,以及农发行金融信息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完善农发行金融信息化整体架构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监管: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现代金融业向着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功能性金融监管在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基础上,更加侧重金融效率与金融机构的协调,从而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钱斌 《新金融》2023,(12):4-7
纵观金融发展史,金融业每次重大变革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的驱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技术正在给经济社会带来颠覆性变化影响。金融业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紧密对接金融强国建设目标,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加快布局并取得初步成效。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金融业在新技术运用过程中需加强科技伦理、数据治理和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平衡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同时,伴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攻坚期,如何推动思维变革、机制变革、人才变革,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同,成为金融业下一步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谈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给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使其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式体系结构,是一个普遍应用的公众性体系,而金融业也早已溶入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公众性的应用媒体;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金融计算机网络是处于公众面前,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如何加强金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管理,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课题。  对于金融业而言,金融计算机犯罪的危害程度之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已不…  相似文献   

6.
王月霞 《中国金融》1999,(12):43-44
网上银行是金融技术革命的最新创造,它依托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利用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因特网,摒弃了现代金融业由店堂前台承接业务的服务流程,把银行的业务直接在因特网上推出。这是现代金融业的一大革命性变化。据一些专家预测,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上有20种行业将成为像恐龙一样的过时之物,传统银行业也在其中。无论这种预言是否会成为现实,但现代金融业必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这种变化的征兆。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后,世界各国的银行都在争…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得到深入广泛运用,金融业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形势严峻,风险防控任务艰巨。本文从基层央行的视角,分析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形势及主要风险,探讨基层央行实施"三道防线"提高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行业指导协调的工作实践与模式。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巨大地改革现代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观念,加剧金融业的风险度。因此,客观上要求加快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业的变革和发展,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使现代金融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后以互联网、数字电话、移动电话为主流的信息革命,在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现代金融业是集知识密集、智力密集、信息密集为一体的产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金融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就知识经济与建设银行金融创新的协调发展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数据、区块链等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兴技术不断发展,金融业快速掀起布局金融科技、促进数字化转型的浪潮,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此,文章以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成果为切入点,分析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特点,同时也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进行分析,探索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建议,以期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业正处在从电脑化、网络化向信息化飞跃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通过对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处理和综合利用,来实现业务处理信息和管理决策信息的高度共享和灵活的应用开发,形成强大的金融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建设一个开放、安全、可扩展和高效能的金融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全市金融机构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必将有力推动我市金融业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已与信息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今后金融业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科技手段的竞争上。WTO对中国经济意味着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业在逐步开放的市场面前,将面临着新的业务机会和竞争对手,同时也将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业在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信息化应用和利用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需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现代金融业的融合、创新与发展,互联网金融借助其网络交易平台准入门槛低、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强大及单笔业务成本较低等优势,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金融消费方式。商业银行要顺势而为,通过借鉴互联网金融技术和理念,建设新型银行线上服务平台,优化传统信贷业务流程,促进自身业务创新和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各家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应对金融业竞争的需要,在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轨过程中,不断回忆业务创新的进程,特别是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结算及部分公司资产业务方面,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推出,在提升服务方面,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推出,在提升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效率、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金融业的形象。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  相似文献   

15.
论文集萃     
《证券导刊》2011,(34):12-12
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作者:贺朝晖 《国外财经》2001年04期 【摘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不断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而其背后则是金融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韩农和麦道成的“技术推进”论认为,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重大因素。在当代,金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  相似文献   

16.
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塑造我国金融新业态,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在此过程中凸显出的操作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声誉和金融系统稳定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化的操作风险、行业间的关联性风险、消费者相关的风险等操作风险新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以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其主要内容有:市场信息虚拟化、经济运行更加高效、交易信息对称性,然后详细论述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体现,相关人员要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完善互联网金融应用技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统计信息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但是,现行的金融统计信息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必须尽快加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康定选 《新金融》2001,(12):10-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掀起了一个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浪潮。随着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的不断涌现,金融机械的不断产生,金融技术的不断更新,金融市场的不断形成,金融业已发生了根本性、实质性的变化。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将加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如何顺应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严峻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郭田勇  孟娇 《金融电子化》2013,(9):16-16,18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日趋深化,作为现代信息科技金融应用主力军的互联网金融已经以其势如破竹的姿态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碰撞、现代信息科技与金融的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直接推动着金融业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