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科技条件下创造价值的源泉仍然是劳动者的活劳动,其中,劳动者的知识创新活动是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价值创造的活劳动,它在创造价值的活劳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分配应以劳动者的知识创新活动为中心,建立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分配导向体系.  相似文献   

2.
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创造的问题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只有抽象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前者从马克思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和价值的定义出发,来证明马克思价值源泉理论的正确性.后者不是从马克思的定义出发,而是从价值生产角度来考察价值的源泉问题.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对能量守恒原理的认识,因为从一定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质上是能量守恒原理的一个应用.借助于这一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即持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只着眼于个别企业的价值生产,而忽略了价值流和劳动流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一旦从一定时间内价值和劳动的流动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价值只源于抽象活劳动,而与物化劳动无关.  相似文献   

3.
探索高科技条件下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必须要澄清目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种种非理性误解。只有这样才能认清高科技条件下,价值创造的真正源泉并不是先进的高科技本身,而是人类运用高科技后所具有的高效率的活劳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阐释,表明了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进一步指出: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事实不能否定,唯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基本原理。因此,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创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劳动——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不管物化劳动(如机器、土地和资本等)以什么形式出现,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直接发生价值的转移,而不能创造价值。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由此推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克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劳动价值论这块基石,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意义重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形成价值,需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前提:第一,必须是人类劳动,而且必须是人类活劳动才创造价值,不是人类活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因此,毛驴虽然能拉磨,蜜蜂虽然不停地采蜜,但是它们不创造价值,机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关于价值创造的问题.通过深入地剖析,以证明在当代社会生产中,活劳动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同时,对马克思关于生产领域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说法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充分展现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来自其他企业的活劳动,而且是本期的活劳动,这说明社会活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讲企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是完完全全的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既然是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一切商品和劳务都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所以按资分配虽重要,但资本决不能制造产品,创造价值,所以“分取”的数量有一个界限,超过四化建设不称为剥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 ,经济理论界围绕价值创造源泉与价值分配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即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 ,物不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只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劳动范畴的重心发生变化了。因此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 ,科学拓展劳动的含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当今社会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 ,是价值创造理论与价值分配现实存在矛盾的社会生产根源。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具备了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条件之后 ,价值创造理论与价值分配现实之间的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社会才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是人类社会分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价值增殖的源泉是人的活劳动 ,交换不是价值增殖的源泉。在现代市场条件下 ,区域、国家、企业及个人等不同的利益主体 ,其价值增殖的途径既包含了本主体劳动者的活劳动又包括与其他经济主体的交换活动。在市场条件下既强调“源泉”又要兼顾“途径”将更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这不但在理论上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而且可以增强经典理论对我国现存分配制度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认为,在量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但这意味着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将包含死劳动,因而便否定了"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价值产品"与"产品价值"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小于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从而使上述悖论得以克服。本文通过对旧价值部分的追溯,运用数学过程阐明了一切商品归根结底都是由活劳动创造的机制,论证了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重要结论的认识,并对近年所议论的一些重大课题(如所谓"成正比"的问题等)在新的基础上予以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1.
狭义劳动价值论与广义劳动价值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范畴特指商品价值,只有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抽象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必须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论点。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是在马克思商品价值框架内,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创造价值的活劳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扩展商品价值范畴,使狭义的商品价值向广义的产品价值或经济价值乃至贡献价值或社会价值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质疑“泛价值论”——与刘有源等学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社会凝结。劳动,并且只有人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机器、土地等一切以物的形式存在的资本,都只能是价值形成的物质条件,而决不是价值的源泉。这些,本来就是马克思早已进行过充分论证、并且反复说明的科学真理。刘有源、田辉玉、郭晓玲三位学友的《机器、土地为什么创造价值暨泛价值论》一文对此提出了异议。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要用所谓的“泛价值论”,即由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内的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来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文中,作者尤以“机器、土地为什么创造价值”为重点作了详细论述,这些问题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 1 3 0多年来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致劳动领域的扩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 ,诸如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是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等。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辨证法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前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的辨证法与联合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商品内在矛盾,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最终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指导无产阶段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必须支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保,建立联合劳动价值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联合劳动价值论以建设社会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强调把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实物生产劳动和服务生产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及自然等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和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正确处理商品内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正确的,片面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不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15.
程恩富 《财经研究》2001,27(11):3-9
本文阐述了发展劳动价值论,提出要消除关于马克思原创的劳动价值论的若干认识误点,主张确立一种“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文章认为,不能把整个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都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强调开活劳动的科学技术本身无法创造价值,以及生产性企业私营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并分析了无效劳动、有害服务和非法活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甄增荣  高钟庭 《经济经纬》2004,1(5):10-11,14
物化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存在形态。是否创造有形物质产品不是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化劳动只是有形商品价值的存在形态。服务劳动是一种商品,活劳动是其价值存在形态。因此,商品价值应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物化劳动形态,另一种是活劳动形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对价值实体理论进行了深层探讨。作者认为:(1)传统的价值源泉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表明:传统的价值源泉理论存在缺陷,必须发展完善;(2)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是“自然人”的劳动力,是不科学的;严格或科学意义上的劳动力,只能是“社会人”或“经济人”的劳动力;(3)商品价值是由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这是变革“劳动力”概念的必然推论;(4)“价值共创理论”的确立必然导致“价值共分理论”,从而为收入分配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按资分配正日益普遍,致使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不对称、即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和剩余价值社会化的矛盾已成为令人困惑的理论难题。因此本文进行了全新的探索:①阐明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种通用的生产要素;②首次揭示劳动工具对人类活劳动“吸收──储存──转移──释放”的重要功能和创立“间接活劳动”的崭新概念;③分析了“间接活劳动”通过劳动工具及其泛化形态创造价值的过程,重新界定了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与内容,对价值构成提出了新的“三位一体”观点;因此,新增财富的按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是按间接活劳动分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出现并被纳入了企业资本的范畴,越来越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已成为与物质资本同等的、甚至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要素。知识资本价值的创造已逐渐融入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取决于知识资本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基于价值目标的知识资本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价值的创造体现为知识资本的价值最大化,产生于知识资本的形成、评估与运营之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物化劳动和科学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不会自行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起着自乘的作用,从而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独特地提出和论证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指出凡是能够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直接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某种生产性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与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直接有关的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