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彻底扎根     
孟为 《经营者》2010,(9):64-67
甘文维,这位来到中国已经整整5年的澳大利亚,努力打开大门,让通用汽车更加深入地贴近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2.
于丽银 《经营者》2010,(9):78-79
对跨国汽车公司而言,中国只有一个,谁能更早地贴近和融入她,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相似文献   

3.
在干部中很有一些人不会说话,特别是不会讲“普通话”。这里的所谓“普通话”,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浅显通俗的普通老百姓都能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深人浅出地解释阐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4.
黄迪 《活力》2013,(15):103-103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广大读者对纸媒的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纸媒宣传的目的已不仅仅意味着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它还意味着必须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时效性,并且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即便是非常严肃的主题新闻宣传报道,也必须善于有效运用广大读者身边的人和事去进一步阐述,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目的。一、畅通媒体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是了解社情民意 纸媒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广大人民群众是纸媒读者的主体,也是纸媒服务的主体。深入研究读者才能了解读者并贴近读者,才能最终赢得读者。要担当好这一重任,首先要贴近读者。贴近读者要首先了解读者,这是纸媒贴近读者的一个前提。如果新闻媒体关起门来办报.对广大读者的心声及反映不闻不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不理不睬,是无法贴近读者并取得良好宣传效果的。  相似文献   

5.
唐金玲 《活力》2010,(1):56-56
在现代社会,广大听众不仅希望媒体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多元信息,而且希望在愉悦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是广大听众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的具体体现。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听众欣赏每个栏目的节目,已经上升到看它是否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意寓深刻、贴近生活、可靠性强,已经成为听众在收听广播时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因此,新闻不仅要在选材上从听众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还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听众,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贴近群众实际生活,简称为"三贴近",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基本原则,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保障.对此,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和自觉贯彻,切切实实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7.
顾训方 《上海质量》2007,(11):14-16
在纪念顾训方诞辰9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重温了他在担任上海市工业系统、质量工作领导期间,关于做好质量工作的一系列论述,许多理念、思路、观点,在今天依然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实际。其中发表在1990年第1期《上海质量》上的《质量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一文,所提出的“要把全面质量管理同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同创优赶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合理调整原材料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等要求,当前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此,我们再次予以刊登,以缅怀他对质量工作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根据中宣部的相关要求和部署,新闻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主题鲜明、落实深入,新晚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通过“走转改”,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关注民生;通过记者走下去认真调查求证,新闻采访作风更加踏实,写作文风更好地摒弃了煽情和苍白,更加平实质朴和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于忠斌  马岚 《活力》2011,(6):195-195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想写出喜闻乐见的作品.必须立足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践行“三贴近”,自己的作品才能贴近实际、接近群众、反映生活,才能为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因此说。坚持“三贴近”原则对于提升新闻工作者思想修养、作风修养、文风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明洋 《活力》2010,(12):279-279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三贴近”首先是内容的贴近,其核心是贴近“人”。对“人”而言,虚的、假的、过时的东西都缺乏说服力.甚至会被当成“骗局”。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