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注错习俗     
关于“注错习俗”的论述,是苟子人性论思想体系中又一重要的内容,所谓“注错习俗”,“注错”通常指人们的地位行业,“习俗”通常指人们的生活环境。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说明了他的“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所强调的是后天的环境在人性之陶铸与改造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贤,这些都不是人的天性所致,而是受到环境的影响,经过训练以后才养成的,因此强调了人性改造与陶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儒家在先秦时期还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尽管在当时的各种学术文化思想体系中,儒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显学,并产生了像孟子与苟子这样的儒学大家,极大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然而儒学并没有超越并凌驾于其他各家之上,一个显然的事实是,秦王朝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所谓的“焚书坑儒”就是儒学在秦王朝统治下悲惨命运的典型写照。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吸取了秦代灭亡的深刻教训,提出清静无为,与民修生养息,这时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是所谓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3.
群居和一     
对于“群居和一”的论述,是苟子社会思想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接着他关于“明分使群”思想而来的,是对“明分使群”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而着重于对“使群”观念的阐发,其核心在于,苟子认为,所谓的“使群”,就是由人形成的社会群体,要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传统人性论是王安石人性论形成的理论来源。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的人性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苟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王安石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人性论成果,形成了他的“善恶由习”的人性论。他的人性论给传统人性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境界,因而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天生人成     
所谓“天生人成”,是苟子在处理天人关系时提出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其核心是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协调与相互配合,这是他对于“明于天人之分”观念的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这是先秦儒学大师苟子关于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表达了他对天人关系问题认识的基本观点。所谓明于天人之分,简单的说,就是苟子认为天有天的职能,人有人的职能。敬天而事是传统天命神学的基本内容,通过事天活动,让神与人、天与人相沟通,因而事天成为贯通天人的桥梁。儒家在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一方面保留了它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又消解了它的神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利足以生民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8,79(10):70-70
人的物质欲望与满足这些欲望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把人民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看做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的物质欲望不是都能够得到满足的,苟子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由此来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就是所谓的“利足以生民”。  相似文献   

8.
骆萍 《商》2014,(44):108-109
人性论在中国伦理思想吏上占据基础地位,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围绕人性问题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但人性可失,所以要通过修身养性、反身内省等方法找出人本身的善良之心。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荀子却认为人性向恶,他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但人性可化,所以可以通过注错习俗、进行师法之教,从而成为圣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不同,但他们却有着一致的伦理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相似文献   

9.
厚今与崇古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6,57(11):72-72
厚今与崇古是古代儒学思想家关于历史发展变迁的两种观点。所谓的“古”,是指过去的历史文化形态及其社会政治制度;所谓“今”,则指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儒学的古今观表达了儒学思想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深刻认识。他们试图通过对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继承与变革之间的阐述,来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与方向。因而,通古今之变是儒学思想家揭示历史、批判现实、规范未来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礼有三本     
对于“礼”的阐述是苟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苟子如此重视“礼”,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的理论所必需。苟子讲“性恶”,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倾向于“恶”,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产生淫乱、暴虐、争斗、残贱等各种丑恶的行为,而人自身对于这些行为缺乏规范,必须通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尊,来约束人的自然情欲。  相似文献   

11.
化性起伪     
苟子讲人性,提出“别性伪”,“分善恶”,认为人性天生本来就是恶的,顺着人的本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这就是“恶”;所谓的善是加工改造的结果,即“伪”,在他看来,只有经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道”,或者在别的地方他所说的“礼义法度”约束与矫治,人性才能走向善。然而无论是“师法之化”,还是“礼义之道”,或者“礼义法度”,在苟子看来,这些东西都不是人的本性之中所固有的,而是“化性起伪”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人性分三品     
人性的善恶问题一直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点。董仲舒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已与先秦儒学大家孟子和苟子简单地把人性分为善或恶不同,通过折中孟子和苟子的思想,对于人性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情性二元,性分三品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这是苟子人性论思想中又一个重要的观念,这一观念强调了人性改造的重要意义及其目标。禹是儒家圣贤系统中一个指标性的人物,他与尧舜一起成为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4.
天行有常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界是如何运行变化的?对于这样一些哲学上的根本性问题,苟子做出了唯物主义的回答,提出了“天行有常”的命题,成为他阐述天人关系思想的理论前提。苟子的“天行有常”,强调了天的自然本性及其自身具有的客观的运行变化的规律与法则。  相似文献   

15.
菊洁 《商》2014,(37):117-11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空前剧烈,各方面都在进行着变革,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儒、墨、道、法等百家学派各派代表人物纷纷自立其说,在我国千百年来思想文化史上形成了第一个高峰。荀子这一杰出思想家就诞生在这一时期。他不单是我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更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了统一的君主集权理论。荀子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性论的主要主张是性恶论。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伪”的概念,“化性起伪”,使人由“恶”到“善”是其人性论的最终落脚点。荀子的人性论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性论是哲学家对人性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论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北宋张载建构了一套自己的人性理论,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秦统一中国后,地处湘鄂渝黔边 的土家族地区被纳入到统一的封建王 朝的政治版图之后,作为汉文化核心 的儒学就开始传入到封闭的土家山 区。尽管儒学的影响相当长时期内在 这一区域是微不足道的,但从清王朝 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儒学便以其巨 大的文化势能全面影响土家地区。本文试就儒学在其传播过程中对土家族 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作一定探讨。 儒学是漫长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 形态,它所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主旨 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儒学的核心,也是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体。“仁”是儒 学伦理道…  相似文献   

18.
苟子把“礼”看成是国家的根本,如他反复说“国之命在礼”。他认为崇尚礼仪,国家就会保持一个正常的状态,否则就不会得到安定,而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就是用来作为保障国家的安定。这是“礼”最为核心的内容与本质,也正是儒家常常讲的“礼以别异”。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荀子在“天论”中阐述了重要的儒家执政哲学意蕴。通过“天行有常”理念,荀子批判现实中执政者迷信鬼神之天的错误做法。通过“天人之分”理念,荀子明确了“天”“人”之间的多层关系,阐明执政者的职责所在。通过“应天而治”理念,苟子阐述了执政者应从“知天”、“参天”两个方向上展开自己的执政方略。执政者按照荀子所理解的“天”“人”关系进行实践,其执政理想就有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