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心理压力的增大,心理失衡诱发爆发性犯罪越来越多,人格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变态心理,与犯罪有着很大的关系。人格障碍者多发生伤害,凶杀等恶性犯罪。这些犯罪背后都有个犯罪结构,那就是长期形成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从心理层面进行预防犯罪的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因此必须在加强三防建设的基础上,建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才能更加主动的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2.
孙欣河  崔佩玲 《致富时代》2010,(8):99-100,128
情绪冲动型的激情犯罪在伤害和杀人案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近年来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激情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入手,对由该障碍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分析。再对形成该人格障碍的原因和该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进行剖析,从预防该人格障碍的形成和对已形成该人格障碍的矫正两方面进行犯罪预防,并提出具体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3.
情绪冲动型的激情犯罪在伤害和杀人案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近年来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激情犯罪人群的人格障碍入手,对由该障碍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分析。再对形成该人格障碍的原因和该障碍与犯罪的关系进行剖析,最后再从预防该人格障碍的形成和对已形成该人格障碍的矫正两方面进行犯罪预防,并提出具体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4.
项目使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部分、寝室满意度问卷等对合肥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利用SAS与MATLAB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样本中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阳性率较高;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生与父母教养方式较少关爱鼓励而较多控制存在密切关系;性别年龄差异对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影响;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共病性;宿舍和谐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表演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均存在一定社交障碍。  相似文献   

5.
余洁 《消费导刊》2013,(9):180-180
青少年时期是人类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中最宝贵、最富特色的,这一时期不同的发展方向影响人的一生。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屡发不止,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找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李昕 《中国科技财富》2010,(8):183-183,180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中的部分个体因其某些已构成“犯罪”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己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下面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要采取的预防对策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蔡亚峰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240-241
以往的大学生犯罪研究,多是以大学生个体因素为出发点,来研究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其预防,忽视了对犯罪社会根源的把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生犯罪这一社会失范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目标和社会认可的合法手段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失衡,因此,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地向学生提供经济、文化、情感、交往、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为预防大学生犯罪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毕玉玺腐败案件的背后,有其心理扭曲的必然。然而,以"老乡"为主的贿赂网和以权力为中心的多人犯罪的现象更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9.
会计犯罪的心理学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犯罪是一种有目的的非法行为,不同主体在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对会计犯罪心理作出剖析,并提出防范会计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职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特殊时期,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往往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15—18岁之间的学生犯罪变得很常见,增强中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因此挫折教育对预防中职学生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靖翔 《商》2014,(43):89-90
心理矫治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和运行状态直接决定了社区矫正的效果,开展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必将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更顺利的开展,将监督管理与教育矫治有机结合,实现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矫正目标,更有效帮助矫正对象融入社会,减少其再犯可能性,实现我国的刑罚改造目的。  相似文献   

12.
唐晓庆 《华商》2008,(15):45-45
近年来女性犯罪的犯罪绝对数增长幅度很大,犯罪率也急剧上升。女性犯罪由于具有特殊的心理生理因素使其区别于男性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把握女性犯罪的特点,探究女性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我们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防治措施防止、遏制和减少女性犯罪。笔者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就女性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等问题试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大中等城市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成了留守青少年。这些留守青少年由于缺乏监护人的有效监管及亲情的长期缺失,再加上自身发育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以及自控能力较差,留守青少年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分析在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职务犯罪时,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就是犯罪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理论。犯罪经济学是由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首创,其核心内容是认为犯罪实际上是一种“经济活动”,犯罪分子作为“经济人”有着自己对“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的核算“,当某人从事违法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从事违法行为,由此,一些人成为犯罪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他们的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所以对于职务犯罪成本和收益构成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犯罪。职务犯罪的显性成本。犯罪的显性成本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直接投入的物力、人力和智力、心理等因素的耗用。由于职务犯罪的犯罪人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和财务支配权,加之权力制约不强,制度不完善,所以该类犯罪的犯罪人自身的直接物质投入一般较低,甚至为零,但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的智力、心理投入相当大,很多情况下直接决定犯罪人是否采取犯罪行为,这主要包括在预谋、策划阶段所耗费的智力资源,以及对实施犯罪后可能遭到的社会道德的遣责和法律惩罚的恐惧,从而产生的精神压力和心...  相似文献   

15.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人的利欲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消极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心理消极选择的结果;是个体不切实际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逐步形成的;不正之风诱发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作案成功强化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其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贪婪、投机侥幸、冒险、攀比、双赢等心理。其行为具有预谋性、隐蔽性、狡猾性、群伙性、后果严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范大裕 《商业科技》2008,(19):265-266
商业贿赂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人的利欲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消极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心理消极选择的结果;是个体不切实际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中逐步形成的;不正之风诱发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作案成功强化了商业贿赂犯罪心理。其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贪婪、投机侥幸、冒险、攀比、双赢等心理。其行为具有预谋性、隐蔽性、狡猾性、群伙性、后果严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在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未成年人.大学生犯罪因为其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针对大学生犯罪的案件,我们应该从家庭、社会、学校、立法执法等各个方面具体分析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全面认识大学生犯罪,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防止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18.
《商业科技》2014,(33):I0003-I0003
10月30日,江苏省公安厅、省农委、省环保厅、省食药监局联合召开打击食品药品环境犯罪新闻发布会,省公安厅治安总队长张兰青通报了江苏警方联合多部门打击食品、药品、环境污染犯罪的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9.
《商》2015,(34)
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学生犯罪是越来越多了,不仅多而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对于这一现象,很多专家作出分析与研究。按理说,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思想,素质以,文化水平以及法律认知程度都是比普通人高的。为什么大学生犯罪会越来越多呢?其实,大学生犯罪也是多方多面的,五花八门的。其中,大学生盗窃犯罪占了一个很大的比例。盗窃犯罪,在我国是很严重的一项犯罪。既然,这是一项严重的犯罪,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去犯呢?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大学生盗窃犯罪这些年越来越多,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一下,大学生盗窃犯罪的成因以及如何预防。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事业的迅猛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由于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具备的诸如好奇心重,模仿欲、表现欲强,道德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心理成熟度不完善等种种特征,决定了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心理因素往往是左右其犯罪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各种心理因素进行剖析,并就如何防范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