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中国经济的头号敌人是经济下滑过快而出现失速以及全球性通缩的危险。相对于经济停滞和通缩,货币贬值和资金流出以及房地产泡沫相对而言好对付一点。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月份的CPI和PPI数据:CPI跌破1%的心理线创下五年来新低,而PPI则扩大跌幅,连续35个月在负数区间运行。这两个数字尽管和外界预期有一定出入,但其再次证明,通缩这个可怕的魔鬼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债务—通缩”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典型案例,笔者认为理解“债务—通缩”机制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资产价格暴跌是“债务—通缩”危机的触发点。二是金融体系的稳定能够降低“债务—通缩”危机的严重程度。三是宽松货币政策辅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帮助经济摆脱“债务—通缩”危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保持稳定,有效地抑制了部分行业“债务—通缩”风险的蔓延,因而中国经济也尚未陷入“债务—通缩”困境之中。但政府部门必须高度警惕衰退式泡沫的形成及潜在的破裂风险。在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定位的同时,需加强与宏观审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妥善应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债务—通缩”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华 《经济世界》2003,(4):44-47
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日本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向日本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将中斩 通货紧缩输出到日本,导致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投资乏力,股市暴跌物价连贯走低,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所以,日本有人认为,人民币低估了,应该升值,从而治理好中国通货紧缩,日本通货紧缩也就自然消亡了。人民币真的该升值吗?中国到底该执行怎样的汇率政策?中国该对全球通缩负责吗?日本自己得病,硬要别人吃药,这样真能治好他自己的病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虽然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9%以上),但仍属较高增长(近3年分别为7.7%、7.7%、7.4%),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近3年CPI分别为2.2%、2.3%、2%),更为重要的是顺利实现了就业目标(2014年提前3个月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可以说出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组合状态,形成了与"滞胀"相对应的"长缩"。从理论上来说,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的组合状态下出现的"通缩"是良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通缩"是由于供给扩张所导致。由于供给方面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所形成的扩张效应导致的"通缩",对应的是经济增长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如果是由于需求萎缩导致的"通缩",相对应的则是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失业率上升,即所谓恶性通缩。~①对于良性通缩,政策上无须多虑,对于恶性通缩则必须予以扼制。我国经济现阶段,既存在需求疲软的恶性通缩冲击,也存在供给扩张的良性通缩冲击,因此,可能出现多种复杂局面,或者出现需求萎缩的负面冲击效应显著大于供给自然扩张的效应,形成通货膨胀率下降,同时经济增长率也下降,有"缩"无"长";或者出现后者大于前者冲击,形成通货膨胀下降,同时经济增长率上升,有"缩"有"长",或者出现两者对经济增长冲击作用相等,使得经济增长率不变,但同时通货膨胀率下降,不同局面对宏观调控有着不同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2015年中国的总需求变化和总供给变化,对宏观经济态势和特点作出判断,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6,(8):28-42
在高债务和通缩并存的背景下,中国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债务-通缩"风险。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单独使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单一宽松)应对"债务-通缩"所需的政策力度较大,而且容易陷入政策不可持续的困境。本文通过构建含有高债务和通缩特征的DSGE模型,并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中国化"修正,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双宽松)可以为财政政策创造空间并为货币政策节省空间,增强政策可持续性。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再通胀"效应有助于减轻政府实际债务负担和融资成本,为财政政策创造新空间。而且,积极财政政策同样能产生一定的"再通胀"效应,这会减轻货币政策为实现"再通胀"而需要宽松的力度,从而为货币政策节省空间。有鉴于此,中国应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以避免经济陷入"债务-通缩"陷阱。  相似文献   

6.
王军  任煜东 《当代经济》2004,(11):50-51
我国从1997到2002年出现了连续多年的消费不足,引发了通货紧缩现象。尽管从2003-2004年宏观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通缩的阴影仍然存在。对过去几年通缩的政策成因进行分析,仍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闻潜 《经济导刊》2003,(11):62-63
2003年初,欧洲经济严重疲软,美、日经济复苏乏力,物价水平同步低走。欧洲为“通缩”发愁;美国也为“通缩”担忧。全球上下,中国经济却风景独好。4月下旬,日本政界某些人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我国商品遍布包括日本在内的主要发达  相似文献   

8.
开放经济中的价格传递效应:中国的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一个分析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NOEM),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内生货币政策在价格传递机制中所发挥的制约作用,以此鉴别中国"通缩输出论"的真伪性。我们得到两个重要的政策结论。首先,中国"通缩输出论"的基础是传统的"支出转移效应",但忽略了进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等微观要素。这种主张不符合数据反映的现实情况。其次,一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制约汇率和外国价格对本国价格的传递效应,这一特点是现有的价格传递效应理论所没有涉及的新机制,它的作用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未来中国会迎来通缩吗? 最近公布的2012年6月份中国CPI增速为2.2%,创下了29个月的新低;同时6月份PPI继续下降2.1%,这是PPI数据连续四个月以来的持续下降。由此,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未来更大的威胁是通货紧缩。似乎与此相印证,上周最新公布的中国二季度GDP为76%,创下三年来的新低。  相似文献   

10.
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非线性转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应用ESTAR模型对我国通胀的非线性调节和通胀与通缩的非线性转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非线性调节,通胀与通缩的转换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指数转换的特征,这种转换发生在滞后二期,转换的速度显著;我国通胀具有整体稳定性和局部非稳定性,由于我国通胀与通缩的临界水平c为3.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通胀在3%左右的水平上处于非稳定运行状态;进一步,本文所估计的指数转换函数和c,基本准确地揭示了我国通胀的动态随机周期行为特征。本文的结论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具有总体有效性和相机适宜性。  相似文献   

11.
张建 《经济导刊》2003,(11):64-67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稳步、快速、健康增长。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对日本的出口,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然而,看到中国经济风景独好,“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后,一些浅薄的政客与学者便开始指责中国向日本、美国等国输出“通缩”。日本顽固的通货紧缩和美国潜在的“通缩”威  相似文献   

12.
本建立了一个分析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NOEM),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内生货币政策在价格传递机制中所发挥的制约作用,以此鉴别中国“通缩输出论”的真伪性。我们得到两个重要的政策结论。首先,中国“通缩输出论”的基础是传统的“支出转移效应”,但忽略了进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等微观要素。这种主张不符合数据反映的现实情况。其次,一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制约汇率和外国价格对本国价格的传递效应,这一特点是现有的价格传递效应理论所没有涉及的新机制,它的作用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2009,(1):34-47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风险引发了大宗商品价格泡沫的破裂,通胀失控风险转变为通缩忧患。中国实体经济和资产价格遭遇“断崖”式快速深幅下调。北京奥运带给国人的辉煌荣耀与欢快愉悦,随着雪灾、大地震、毒奶粉等天灾人祸之悲恸事件的发生迅速消退,与资产价格“断崖”之震撼相交织,冲击着我们的神经,搓拧着我们的心智,牵引着我们恍然步入2009年。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货币政策特点,结合马氏域变模型,本文考察了通缩、轻微通胀、温和通胀和高通胀等四个状态下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规则。结果表明,不同状态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在控制物价和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之间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轻微通胀状态下货币政策更偏向于对增长目标的保障;温和通胀状态下中央银行在保障增长的同时,虽然对通胀的关注有所提高,但对产出的反应程度较轻微通胀阶段略有下降;而在通缩和高通胀状态下,即物价水平偏离目标值较大时货币政策更集中于对物价的调控。在通缩或高通胀状态下,由于利率可调节空间缩小,因此,中央银行应对行为更加谨慎,同时会配合其他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平民经济学家”的时代,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经济话题的热议焦点已经由过热转向防冷,通胀转为通缩。  相似文献   

16.
时卫干 《经济》2006,(5):38-39
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个极其严重的危险:通胀与通缩并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2009,(7):90-93
美国当前正面临着一对危险组合:虚拟经济通胀预期与实体经济通缩。美国政府只有打消通胀预期才能化解此危险,以避免卷入下一个黑洞。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态势,一般有通胀和通缩的两种观点。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态势作出判断.提出破解我国经济滞胀困境的新的宏观经济思维。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挤的均衡发展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国民经济均衡指标体系中,商品供求总量平衡、财政收支平衡、货币供求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是主要指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挤既是实物经济,又是货币经济.所以货币均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货币均衡总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货币的运行会经常地处于通胀或通缩即非均衡之中。这就客观要弄清通胀或通缩产生的原因.并在冷静分析其效应特点的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政策,以促使国民经济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声音     
经常听到有关中国引发其他国家通缩的说法,坦白说,这是言过其实的。 ——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 首席执行官近年的薪酬是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财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