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扩展的索洛模型,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物质资本,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是转型期经济可持续增长源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C-D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残值法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计算1985~2014年中国平均资本产出份额α,进而估算期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4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涨跌互现态势;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为要素投入型增长。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文章基于研究提出,应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效率的重要指标,文章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出上海市1979-2011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发现1992-201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06%,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0.56%;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永静  王艳 《乡镇经济》2008,24(7):93-96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1979—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对此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断,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非常低,兵团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增长状态。要改变兵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陈刚  方敏 《特区经济》2007,225(10):256-258
本文从投资效率出发估计海南资本存量数据,并运用索洛余值法、隐含变量法和潜在产出法讨论了1978~2006年海南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表明:海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海南宏观经济波动趋势较一致,海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范巧 《开发研究》2023,(2):37-49
依据对工业产出的不同界定,将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成了仅包含期望产出以及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两类;同时,结合嵌入空间计量的改进索洛余值法以及DEA-SBM模型,测度了两类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基于均值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地级市工业发展中的两类效率值进行了比较,并由此解析了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效率特征。结论显示,仅包含期望产出的地级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高于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地级市工业发展中需要更加重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地级市工业的发展效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发展差距,近年来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中仅包含期望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距水平仍较高且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同时包含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距水平较低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国地级市工业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两类发展效率的核密度估计图形状基本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测度了1978-2013年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云南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呈现先急剧上升后平稳下降的态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仍处于依赖资本与资源投入推动的粗放型、外延扩大式增长。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考虑地区间生产效率差异的基础上,利用C-D函数测算出农垦经济的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出中国农垦各垦区"十五"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做简要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条件是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2—2020年京津冀3地宏观数据,利用索洛余值法、隐性变量法和数据包络分析3种方法,测算京津冀3地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长率以及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等重要指标。结果显示:北京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天津、河北;不同方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具有相同变化趋势,天津、河北两地的增长率变化趋势较一致,但与北京的增长率变化趋势不一致;京津冀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乏力,增长出现放缓甚至略微下降的局面;京津冀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要素投入而非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索洛余值法和基于生产角度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江西省及11设区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显示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1989~1993年和2004~2008年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高的两个时期,2000年后稳定3%左右。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979~2000年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30%~40%,2000年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20%~30%。11设区市的测算结果显示新余市、南昌市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但各市均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